凤翔左公柳
1880年,左宗棠奉诏回京,在陕西凤翔府休整,并在东湖畔亲手植柳数棵,这就是为东湖增色的凤翔“左公柳”。
凤翔东湖是一个独具文化特色的地方。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为官第一站就是凤翔。当年,他任凤翔府通判,为一方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其中一件就是疏浚河道,挖池为湖,防洪蓄灌,他带领老百姓在城边挖出了东湖,并且在湖旁广种花木,供人们闲暇休憩。其中,就有他亲手种植的东坡柳。
后人效仿苏轼增植柳树,让柳树成为东湖的一大特色景观。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因清廷战败,拿他顶罪,被流放伊犁,途经凤翔,感东坡故事,于是也在东湖旁种植一棵柳树。不同的是,左宗棠是领兵收复新疆返回时种柳。当年,左宗棠凯旋时兴致浓厚地游览了东湖园林,拜谒了苏公祠,观赏了东湖碑林,登临了望苏亭等景点。在看到林则徐所植柳树后,左宗棠心生感慨,专程于东湖岸边手植柳树数棵,以追随感怀前辈拳拳报国之心。左公此处所植柳树目前仅存一棵,被保护起来,称“左公柳”。
凤翔人一直自豪地称“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为凤翔三绝。其中“姑娘手”是指姑娘手巧;西凤酒是指产于凤翔的西凤酒醇香;而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则是“东湖柳”,恐怕这与三位著名历史人物,接续在凤翔东湖缔造了一段因柳树而时空相交的佳话有关。所谓神交久矣,文化的浸润,早已渗入到国人的精神血脉。东湖柳临湖照影,顾盼生姿,更兼有名人植柳的美谈,因此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名流雅士来此赏柳咏柳,留下了许多不朽诗作,由此,彰显强烈的爱国精神,体现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领土完整意志的东湖柳也就当之无愧地成为凤翔三绝之首。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东湖旁的东坡柳早已不见踪迹,后人在其遗址上复种一株,已成参天大树;林公柳和左公柳也各仅剩一棵,饱经沧桑,树的主干已经开始干空,但那历经风霜仍然新枝勃发的精神仍感染着无数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