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风自长城起,歌从陕北来。8月7日至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榆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4全国民歌展演活动在榆林举办。
据了解,本次活动的舞台设计融入山川、大地、江河等众多元素。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759人112个节目参加展演,活动持续5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民歌手带着各自的经典曲目和创新作品,跨越千山万水,会聚在这片黄土地上,共同演绎一场跨越时空的民歌盛宴。
8月7日在榆林体育中心举办活动开幕式。开幕式以“放歌千年”之名,奏响一曲曲穿越时空的动人旋律,古今民歌在舞台上焕发新光彩,滋养炎黄根脉,孕育华夏精神。
六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点亮唱片,启动本届民歌展演活动。伴随悠长的号子声,歌曲《黄河船夫曲》拉开演出序幕,随后在《大河之歌》《大地之歌》《大美之歌》三个篇章中,陕北民歌、宁夏“花儿”、蒙古族呼麦等多种风格的民歌依次唱响,参演歌手们用真挚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将每一首民歌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唱给观众听。
大河之歌
陕北大地,石峁山崖,一声口簧脆响,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从此有了音乐跳荡。黄河之水天上来,磅礴的气势与无尽的力量,为这片土地注入民歌的灵魂。黄河岸边,陕北民歌歌王王向荣和陕北民歌传承人杜朋朋化身船夫,唱起《黄河船夫曲》,号子声穿透层层波涛,与黄河的咆哮遥相呼应,在黄河上书写生命的坚韧和不朽的民族精神。
号子声溯流而上,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跟随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淳朴清新的曲调,开启开幕式第一篇章《大河之歌》,一幅关于黄河的壮丽画卷徐徐展开。黄河从源头顺流而下,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自治区),汇入渤海。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宛如跳动的音符,一首首民歌如同一串串夺目的珍珠,串联起了黄河两岸的历史和文化,表达着对黄河的深情礼赞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大地之歌
广袤无垠的大地,承载着无数的生命和故事,而民歌就是这些故事的生动讲述者。“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这些民歌跨越地域的界限,汇聚成一首波澜壮阔的《大地之歌》,唱响第二篇章。从陕北的黄土地到华南的绿水青山,从东北的黑土地到西南的高原,民歌手们在展现中华大地生态多样性和自然美景的同时,还在歌曲中融入了各地的方言和民族音乐元素。舞台上,清澈的河水倒映着两岸的奇峰峻岭,竹筏和歌破开如镜水面,荡起层层涟漪;水中划龙舟小伙子的俏皮回应与岸边“妹娃”清脆悦耳的歌声相互交织、完美融合;唯美从天而降的五朵“茉莉花”,跟随水晶器乐声,将茉莉花的美丽与纯净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华大地各具特色的民歌接连唱响,现场观众仿佛已经置身于那片生机勃勃的大地之上。
大美之歌
此时,第三篇章《大美之歌》和尾声《放歌千年》的帷幕徐徐拉开,民歌《天边边个红》《黄土地上》似从遥远天际飘来的天籁之音,悠扬的音符如同灵动的画笔,勾勒出新时代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当《母亲是中华》的歌声在空气中回荡,全场观众都沉浸在那份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中。那一刻,我们都是中华的儿女,我们都是黄河的子孙,我们都是大地的孩子。我们唱着同一首歌,这歌声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从古老的歌谣到现代的演绎,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民歌的不朽力量,它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放歌千年,唱响中华”
在这个夏日的夜晚,全国民歌展演“放歌千年,唱响中华”。而“放歌千年”不仅仅是一个主题,更是一种对民歌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它让我们想起了千年来民歌的发展历程,想起了那些在岁月中流传下来的经典旋律。它也让我们看到了民歌在新时代的新活力,看到了它在传承与创新中的无限可能。
2024全国民歌展演活动总导演、总策划蔡薇蔓说:“本次全国民歌展演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会,更是一次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承。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推动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版图片摄影/常旭峰 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