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9日
文化文体学视域的研究实践 ——评吴大顺《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体形式的生成与流变研究》
○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李易津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硕果累累,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诗歌研究成果更是不胜枚举,若仍单从文学史、文学文本等传统角度对这一时期的诗歌进行研究,难免陈陈相因,因此学界期待一些具有新视角、新方法、新理论的研究力作出现,吴大顺教授新作《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体形式的生成与流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便是这样一部突破传统学术思维、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的著作。该书尤其突出者有三个方面。
  首先,考镜源流、讨论问题具体而微是吴大顺教授进行研究的基础方法。从书名可以看出作者研究的重点是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体形式的生成与流变,但作者的研究并未始于两汉,而是在绪论部分追溯了先秦时期韵文体的诸种类型。在分类叙述的基础上,作者分析了汉前诗歌体运行的文化环境与文化属性、汉前诗歌体运行的空间与功能及汉前诗歌传播方式的变迁引起的功能性质变化。通过考证汉前诗歌体式、内容与文化属性等关系,可以看出先秦诗歌的运行环境以及文化属性这些体式特征的生成与汉前诗歌运行的空间、功能和运行动力等机制关系十分密切。吴大顺教授对各类诗体进行辨析,追溯源流,在对先秦韵文体进行分类梳理的基础上考证了汉魏诗体的历史根基,厘清了汉前诗歌发展的基本脉络,使读者对汉前韵文体生成机制的理论背景有更清晰的了解,为下文论述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类诗体式形态的生成方式及其历史演变进程提供了历史及理论依据。
  其次,从文化文体学视角观照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体式,是吴大顺教授研究此课题的重要角度。当前学界对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的成果早已汗牛充栋,文体学研究亦方兴未艾,但以往文体学研究重在对文体形态特征的分类与梳理,吴大顺教授则认为文体的生成和演变是一种文化现象。他在绪论部分开宗明义地提到此书的研究目标,即“试图从文体文化学视角,对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体式的生成方式及其历史演变进行观照,揭示诗歌体式生成的文化功能和运行机制”。作者通过细密严谨的论证,继承并发展了文化文体学的内涵,把乐府诗放到广阔的社会、文学、文体和文化土壤的背景中进行研究,从文体文化学的角度对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体式的生成方式及其历史演变进行观照,揭示诗歌体式生成的文化功能和运行机制。在考察诗体流变的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体式研究层面上,而是对诗歌的内部结构、引起流变的文化和政治等因素进行详细论证。《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体形式的生成与流变研究》基于“文化文体学”视角,重点揭示了人的文化活动对文体生成的重要意义,进一步确认了文体的生成是多种因素(至少包括语言发展水平、文体功能、传播形态、群体性选择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再次,对原始资料细致考证、分类述之,是《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体形式的生成与流变研究》的亮点之一。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文献资料丰富广博,从中梳理诗歌体式特征及其流变是一项细微繁琐的工作,全书结合文化文体学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体一一溯源、拆解、分析、总结,但每一类诗体的研究并非独立的个体,在作者的串联下,每一类诗体在不同的时代联系成为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作者在对诗体特征明确把握的基础上,再继续考察各类诗体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以及流变所受的影响,切实可信地描述出各类诗体自身发展的演变规律。吴大顺教授在绪论部分提出了此书研究的三个目标,与全书十二个章节环环相扣,全景式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影响诗体形式生成与流变的因素,以及各时代诗体建构中上层文化圈与民间文化圈、地方文化与全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关系。
  吴大顺教授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汉魏六朝诗歌及乐府诗,先后出版《魏晋南北朝乐府歌辞研究》《汉魏六朝诗歌传播研究》《音乐·媒介·诗体——汉魏六朝乐府论稿》等专著。纵观吴教授学术成果,可以看出吴教授重视文学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断挖掘新材料、寻找新视角、结合新理论,在新作《两汉魏晋南北朝诗体形式的生成与流变研究》中体现了鲜明的文化文体意识,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通过新视角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新意迭出,是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的又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