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5日
惊艳!新公布太原乱石滩唐代壁画墓屏风画欣赏
    图1墓室全景

    图2

    墓门东壁壁画

    墓门西壁壁画

    甬道东壁壁画

    甬道西壁壁画

    墓室顶部壁画

    图8 墓室四壁展开图

    墓室南壁东侧壁画

    墓室南壁西侧壁画

    图11 墓室东壁南侧壁画

    图12 墓室西壁南侧壁画

    图13墓室西壁北侧第一幅屏风画

    墓室西壁北侧     第二幅屏风画

    墓室北壁第三幅屏风画

    墓室北壁第四幅屏风画

    墓室北壁第五幅屏风画

    墓室北壁第六幅屏风画

    墓室东壁第七幅屏风画

    墓室东壁第八幅屏风画

  编者按:2018年8月,在太原市西中环南延工程旧晋祠路改造路段发现一座唐代壁画墓。为做好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晋源区文物局组成考古队进行抢救发掘和详细研究,该墓葬编号为2018TJLSTM1。
  2024年6月 4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其官方公众号公布了太原乱石滩唐代壁画墓的考古发掘资料。该墓葬情况公布后,引起考古与美术界广泛关注。本报转载其《发掘简报》部分内容,以促进广大读者对该墓唐代屏风画尤其是《树下人物图》系列作品的欣赏与研究。

  一、墓葬形制
  墓葬为斜坡墓道单室砖室墓,坐北向南,方向204°,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呈弧边方形,墓葬开口被破坏,墓室地面距现地表约5.7米。
  墓道位于墓葬最南端,斜坡式,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南端被破坏,残长2.2米、宽1.4米、深0.3—1.7米,坡度30度。
  墓门北连墓道,南接甬道。墓门为砖券过洞式,进深0.36米、宽1.06米、通高1.49米,两壁大约至0.98米高处起券。墓门内以条砖封门,单砖丁向砌成倾斜人字形。封门砖为单面绳纹砖,尺寸约为长0.36米、宽0.18米、厚0.06米。
  甬道南接墓门,北连墓室。甬道为砖券过洞式,地面未铺砖,仅在北端靠近墓室处横铺一排条砖,是墓室地面的延伸。甬道进深0.8米、宽0.74米、通高1.2米,甬道两壁大约至0.94米高处起券。
  墓室南北长2.46米、东西宽2.6米、通高3.66米,四壁大约至1.13米高处起券,墓顶为四角攒尖顶。墓室门为券顶式,位于墓室南壁略偏东,宽0.7米、通高1.13米。棺床位于墓室北部,东西长2.6米、南北宽1.58米、高0.29米(图1)。
  二、葬式、葬具
  棺床上有两具人骨,均为仰身直肢,人骨腐朽严重,棺床上没有发现棺木和棺钉,疑无葬具。
  三、墓葬壁画
  墓门、甬道及墓室四壁、墓顶、棺床均满绘壁画,保存比较完好。壁画绘制前未施地仗,先在砖室壁面涂抹一层白灰面,压抹光滑后在白灰面上直接作画。先以墨线起稿,绘出轮廓,然后填色。现将墓门、甬道及墓室壁画简介如下:
  (一)墓门壁画。墓门外侧门框及门头以牡丹纹装饰,墓门东西壁各绘有门吏一名。东壁门吏头戴黑色幞头,身穿杏黄色圆领窄袖长袍,脚着乌皮靴,双手执珪,置于面前,面向南躬身作揖。西壁门吏头戴黑色幞头,身穿杏黄色圆领窄袖长袍,脚着乌皮靴,双手执珪,置于胸前,面向东躬身站立(图2至图4)。
  (二)甬道壁画。甬道外侧门框以火焰纹装饰,甬道东西壁各绘有侍卫图一幅。东壁画幅高0.87米、宽0.7米,人物高0.8米,侍卫为胡人形象,连鬓胡,头戴黑色幞头,身穿杏黄色圆领窄袖长袍,脚着乌皮靴,腰佩唐刀,双手抱拳置于胸前,面向南躬身而立。西壁画幅高0.75米、宽0.65米,人物高0.7米,侍卫为汉人形象,头戴黑色幞头,身穿杏黄色圆领窄袖长袍,脚着乌皮靴,右手弯曲置于胸前,左手向身体左后方伸直,面向东躬身站立(图5、图6)。
  (三)墓室壁画。墓室顶部绘有幔帐,墓顶四壁分绘四神,四神周边点缀有云气,又绘以空心圆圈,代表星象。东壁青龙画幅内还绘有一轮红日,红日内影影绰绰绘有一只金乌。西壁白虎画幅内绘有一轮弯月,弯月内也有墨绘,较为潦草,不易辨识。南壁为朱雀、北壁为玄武(图7、图8)。
  墓室四壁用赭红色颜料绘建筑图案,四角各绘一根角柱,北、东、西壁另绘一根中柱,影作为进深二间、面阔二间的木构空间,柱头均为一斗三升斗栱,四壁在阑额与柱头枋之间绘二朵补间人字栱,栱脚起翘出尖。
  墓室南壁在墓室门东、西两侧各绘侍卫图一幅,东侧画幅高0.86米、宽0.71米,侍卫高0.76米。西侧画幅高0.82米、宽0.8米,侍卫高0.8米。两侍卫均为汉人形象,东侧侍卫头戴黑色幞头,身穿杏黄色圆领窄袖长袍,腰系黑带,斜挂唐刀,脚着乌皮靴,右手置于胸前,左手扶刀柄,面向西站立。侍卫身后躬身站立一人,仅高0.4米,身着黄袍,双手抱拳,置于胸前。西侧侍卫与东侧侍卫样貌、服饰、动作基本相同。西侧侍卫身前站立一人,高0.43米,身着黄袍,向后扬袖。侍卫身边的人物较小且色彩浅淡(图9、图10)。
  东壁南部为生活作坊图,画幅高0.84米、宽0.94米。左上部绘一男子推碾,碾是为谷物脱壳的工具;其右边为一妇人推石磨,石磨可将小麦磨成面粉。最右边绘一男子在制作面食,面板前放置一口支起的铁鏊,下面生火。面板和铁鏊下方还有一竖长形的大罐,罐内盛物。左下部绘一男子踩碓,碓是用木石制成的舂米工具,碓旁还放有篾条编制的箩筐和簸箕。右边绘一口水井,井上架有桔槔,桔槔为汲水工具,一妇人在取水。最右边为灶,灶上有一大锅,锅上冒着蒸汽。灶边地上有一架子,架上放有大盆,有人在盆内淘洗,地上还放有相同纹饰的大盆。淘洗者身后绘一三足锅,似在煮食(图11)。
  西壁南部为驼马图,画幅高0.84米、宽0.94米。远处绘有山和树,近处一妇女身着长裙,面向北,双手捧一方盒于胸前,身后一胡人身着黄袍,右手执缰绳,左手持马策(图12)。
  墓室东、西壁的北半部及北壁是围绕棺床的一组屏风画,共计八幅,其中北壁四幅,东、西壁北半部分各两幅。自西壁起为第一、二幅,至东壁止为第七、八幅,以此为序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幅:画幅高0.735米、宽0.5米,绘有一株植物,画幅正中一朵六瓣红花盛开,上方还有三个花骨朵含苞待放,周围还点缀有五个叶片(图13)。
  第二幅:画幅高0.75米、宽0.635米。一老翁头扎方巾,身着阔袖长袍,黄白相间竖条纹,脚穿黑色高齿首履。老翁执珪恭立,向南作揖。周边还点缀有树、山和燕子(图14)。
  第三幅:画幅高0.77米、宽0.53米。老翁双手抱起一石块至胸前,面向东边的一座坟墓,老翁形象略同于前,只是头上所戴似为冠(图15)。
  第四幅:画幅高0.77米、宽0.48米。老翁面向西,弯身将手伸向前方的蛇,蛇口中含宝珠,老翁形象略同于前(图16)。
  第五幅:画幅高0.75米、宽0.495米,老翁面向东,肩扛斧头,背负薪柴,老翁形象略同于前(图17)。
  第六幅:画幅高0.72米、宽0.57米,老翁面向西,左手持杯,右手指向旁边的大树,老翁形象略同于前。此处壁画残缺,但此题材在太原地区唐代壁画墓中常见,应该在右手指尖处向上出有一股云气(图18)。
  第七幅:画幅高0.73米、宽0.62米,老翁执珪恭立,向南作揖,老翁形象略同于前(图19)。
  第八幅:画幅高0.73米、宽0.51米,绘有一株植物,两个花朵似已枯萎(图20)。
  棺床满绘壁画,但保存较差。棺床上面绘有忍冬纹,正立面东、西两端和中部绘有床脚。
  四、随葬器物
  墓葬共出土随葬器物17件(组),有陶罐、木俑、石俑、铁犁、砖质墓志等。除石俑在甬道靠西壁斜立外,其余均发现于墓室内。(此处介绍内容省略——编者)
  五、结语
  该墓葬位于唐代太原府城以西的山前坡地,此区域为城西重要的墓葬区,已发现唐代墓葬数百座,较为重要的有赫连山墓、赫连简墓和温神智墓等。
  据墓志记载,墓主□范,字珍,太原人。开元二十四年(736)卒于私第,卒年六十三岁,同年与夫人郭氏合葬于晋阳城西。
  □范墓是目前太原地区有纪年的唐代“树下人物图”壁画墓中最晚的一座,对研究太原地区唐代“树下人物图”流行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该墓中的“树下人物图”壁画是太原地区非常流行的题材,在已发掘的唐墓中出现频次较高。但屏风画的一头一尾由两幅花卉填补,比较少见。目前,仅有龙山火葬场唐墓与之相似。花卉从西壁的含苞待放和盛开到东壁的凋谢、枯萎,似乎体现了屏风画的浏览次序。从绘画风格来看,□范墓与温神智墓极为相似,可能出自同一画师。屏风画中的树下人物无论是相貌还是衣着都一致,应该是同一个人,推测其可能是墓主人。屏风画的内容有可能是以墓主人的形象代入到著名的典故中,以表达墓主人的德行。此外,六幅“树下人物图”中均以树木和飞鸟作为点缀,第二、四、六幅树木相同,第三、五、七幅树木相同,应是为避免画面雷同而刻意区别。
  该墓从墓门、甬道到墓室门两侧均绘有成对人物。墓门两侧人物手中执珪,应为门吏;甬道两壁人物似作迎宾状;墓室门两侧人物腰间佩刀,应为侍卫。三组人物应有不同作用,似乎有先文后武的味道。墓室门两侧的侍卫身旁还各绘有一个较小的人物,动作与甬道壁画人物类似。
  □范墓虽然等级不高,但壁画保存较好,且有许多细节值得深入研究,对太原唐墓壁画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原名为《太原乱石滩唐代壁画墓发掘简报》,作者系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年第5期,此处有删减并省略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