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风 《人与春云驰》 纸本设色 70cm×46cm 2024年
李东风 《江水斜索度》 纸本设色 70cm×46cm 2024年
李东风 《长桥栈道》 纸本设色 138cm×68cm 2023年
李东风 《海棠正开》 纸本设色 70cm×46cm 2024年 李东风的山水画重视笔意与造化的融合,逸笔草草之间强化了笔墨意象的书写性与写意精神。他将蜀地风物与山水树石,通过墨韵的干湿浓淡表现,淋漓畅快地呈现于纸素之上,焦墨笔致和复线笔痕更具现代意味,也将简化的图式与丰富的笔墨有机结合在一起。
—— 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
东风的画在不断的颤动中显出活力,那是他的生命,是瞬间消逝又重新呈现的景色。他的画与大自然亲近,但又全然不同于大自然,没有细节,只有热烈、激荡,与他的歌声一样,树木、河流、山岗、空气、大地,在旋转、颤抖、喷涌、奔腾、扩散、膨胀。在李东风的画幅中,重建着一个人类苦涩又泰然的时代。
—— 李立新 南京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与设计》主编
我与东风老师相识多年,他是一个谦和的人,这样的品质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虽然他在创作中喜用重墨和大色块,但读他的作品还是没有感到突兀,笔墨之间有一种随处可见的平衡感、随和感,我认为这与他的谦和性格有直接关联。我读东风老师作品还有一个感受是尊重传统,他的作品整体讲究布局,用笔讲究交代,表现出明显的传承风格、文人之气。再次祝贺东风老师!
—— 汪小洋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国家重大课题首席专家
观李东风教授的山水画,初看是震撼的感觉,大块的墨色营造出雄浑刚健的浩然之气。细品下来,又能够体味到墨分五色、巧缀人物、以色衬墨等笔墨技巧和唯美形式。这种雄健气象之下的山居、泛舟之景,呈现出一种古代文人山水画中少有的卧游之境,是当代中国新水墨画体系中少见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这位生长和求学于北方、尔后工作和生活于南方的绥德汉子,将北方山水的厚重底蕴和南方山水的温婉表象熔于一炉,将传统水墨的造型特征和现代水墨的形式美感融为一体,正如他性格的豪爽与外表的儒雅集于一身,真是画如其人。
—— 熊永松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和李东风老师认识十多年了,平时碰面机会不多,基本是在艺术人类学的年会现场,匆匆促促,略叙几句。但每次都如晤老友,见之欣然。东风老师为人谦和,性情儒雅,总是带着微笑,云淡风轻,一团和气。他亦有西北汉子的硬朗豪纵,如果蓄须,当有“虬髯客”的风概。东风老师很懂生活情味,他喜欢花花草草,喜欢捡各种各样的石头,颇能从中领略自然之趣与生命之美。他的写意画,一方面深得传统文人画的神韵,逸笔草草,离形得似;另一方面,他注入了民间美术的神态意趣,使画面呈现出非常特别的面目。他对民间美术用功甚深,四处调研,手摹心绘,勤加研究,屡有论著。民间美术中富有机趣的符号意象,盎盎然然的生机活力,都为他提供了滋养。从他的绘画之中,很可见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融汇。
—— 李修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拜读东风教授的精彩画作,自然会想起南宋大诗人陆游所吟出的至理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品读东风教授的画作,诚可见其既重古典传统,又师大千造化,逸笔草草之间,颇见大笔纷披之象,一种纯粹品性流溢于纸面之上。此时,大自然的鲜活生机与作者的盎然精神,有机地融合起来,于悦目赏心时,撼人心魄,润泽魂灵。
其实,绘画不过技法的表现结果,目之所及,就是“经营位置”罢了,或山或水,或墨或色,或物象或题跋,但生成图像之所以深刻感人,关键就在于人之精神融汇于笔墨之间,微妙毫端所散发的,正是人之修为自然外化的优雅气息。我们于东风教授的深厚墨韵、饱满情趣与灵动色彩交融的画面,便能愉悦地体味和感悟到其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和浪漫,正所谓“文采风流”是也。
因此,东风教授笔下挥洒而成的诸像,涵泳着宇宙万化之内在本质,证明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和“诗穷而后工”的人生哲理,分明就是其为人、学问、历练等方方面面的凝聚,既可见文人的超然气象,又能因为深深浸润于母性十足的民间文化,从而获得了“超以象外”的卓然意境,不禁令人赏之、乐之,畅哉、美哉!
—— 龙红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艺术学理论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