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08日
笔墨是中国画的“骨体”
○ 梅墨生
梅墨生 《山水意象》 纸本设色 136cm×68cm 1996年

梅墨生 《偶然的风景》 纸本水墨 136cm×68cm 1997年

梅墨生 《黄山西海门云松》 纸本水墨 137cm×68cm 2018年

梅墨生 《溪山图》 纸本设色 136cm×68cm 1999年

梅墨生 《拟王原祁山水》 纸本设色 65cm×40cm 2005年

梅墨生 《山如卧象翠花山》 纸本水墨 35cm×46cm 2013年

梅墨生 《祥峪口》 纸本水墨 33cm×33cm 2013年

梅墨生 《重上第几峰》 纸本设色 137cm×68cm 2013年

梅墨生 《山摩天兮松龙蟠》 纸本水墨 138cm×68cm 2018年

  传统中国画是通过具体的笔墨来状物、抒情、写意,没有这个载体,也就没有中国画。如果说意趣、气息是中国画的灵魂,笔墨则是中国画的骨体。用笔墨来造型是中国画的规律,是中国画有形的命脉,没有骨体,说性情、性灵也没有意义。
  有些老先生曾说“不要为笔墨而笔墨”,这是很外行的话。他们对美术不外行,但对中国画的传统外行,不了解笔墨是中国画有形的命脉,这说明他们本身对笔墨没有理解。从这一现象看,今天的中国画面临的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即中国画传统命脉解体的危险。我们不能用外来的审美来审视中国画,那样看中国画必定不中不西、不古不今。这个时代中国画呈现了多样化的风格,从积极的方面讲,艺术呈现出多样的势态,但从中国画学理上说,情形正相反。现在的所谓中国画彻底丢失了传统精神,丢失了审美判断的标准。在审美上迷乱、困惑、崇洋,对中国画的命脉、核心不甚了了。因为百年来的现代美术教育、新文化运动、人文思潮的巨大变迁,造成了判断上的失误,并丧失了民族立场。而那些表面的“急功近利”“认同发达的欧美社会”等盲目的国际化成了风潮。许多人鼓噪与世界接轨,试问中国画与国际接轨,谁是世界的轨道?难道中国画非画得如康定斯基、波洛克就与世界接轨了?所以说现阶段很多人在艺术价值判断上、在美学精神追求上都出现了“色盲”“白内障”。
  笔墨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不断积淀才形成的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审美元素,中国画必须要懂得笔墨,它是中国画有形的部分。近几十年,在中国画的教学上不断运用西方的概念透视、构图、肌理等来教学,西方的艺术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它是逻辑学的产物;而中国画不是以科学为基础,它是以玄学(包括哲学)为基础的产物。如果要彻底“革”笔墨的“命”就等于不要血脉了,成为另一个生命体了,岂不荒诞。
  中国画的笔法从哪入手呢?黄宾虹讲“画法通于书法”,以同于书法一样的笔法来作画才符合中国画传统的写意精神,符合中国画意象的传统,与国际化接轨是完全用科技和经济一体化思考问题的结果。在人类科技经济领域里,所有的生活层面越来越趋同,但是人类的精神文化领域是不需要趋同的。哲学、科学有普遍的共理,但是在艺术、文化领域,越个性、越区域化、越独到,越好。再看中国画问题,中国画的笔法是中国艺术独有的东西,始终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表现因素、欣赏因素、学习因素。借用鲁迅那句话真是“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