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琛 摄 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这前后,陕西将集中开展千余场活动。在西安,“织梦时代 绣长安”刺绣主题展以精美的刺绣作品为媒介,带领观众领略古都长安的韵味。宝鸡则举办“大地欢歌 非遗同行”2024年陕西省关中五市非遗展演,通过表演和展示的形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活力与魅力。咸阳的“茶和天下‘茯’满咸阳”茶主题活动,将茶文化与非遗相结合,让人们在品味茶香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延安的“加强保护传承 赓续历史文脉”陕北说书专场演出,则以独特的说书形式,展现了陕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
此外,榆林绥德非遗艺术节、渭南“保护传承非遗 赓续历史文脉”华州皮影戏惠民演出、第二十四届安康汉江龙舟节、汉中“龙腾盛世 龙舞天汉”非遗传承示范展演以及商洛民歌汇演等活动也各具特色,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觉和听觉盛宴。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陕西省在非遗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丰硕成果,也为推动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陕西省主会场活动在铜川启幕
6月3日晚,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铜川市人民政府主办,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陕西省文化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陕西省主会场启动仪式在铜川书画公园启幕。
陕西省副省长徐明非,铜川市委书记李九红,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谢泱,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郑晓燕,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延旗,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曹全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雅玲,副市长雷颖,市政协副主席王红侠出席。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高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郝光耀分别致辞。
高阳在致辞中说,近年来,陕西省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陕西非遗保护传承取得新突破、进入新阶段。铜川高度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发展路径,让铜川非遗成功破圈出彩。希望铜川继续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为加快建设文化名市、旅游强市注入新活力、擦亮新名片。希望全省文旅部门和非遗工作者勇担使命,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中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提高传承发展利用水平,持续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郝光耀表示,保护是最好的传承,传承是最好的保护。近年来,铜川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城市品位和人文精神相得益彰。此次活动在铜川举办,既是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厅对铜川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厚爱与支持,更是对铜川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心与勉励。铜川将以此为契机,深耕文化沃土,深挖历史资源,激活传统文化,持续在加强保护利用、做好活态传承、涵养城市品格、助力文化强省建设中贡献铜川力量。
活动中,公布了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名单并现场授牌,陕西省非遗研究基地与陕西陶瓷省级非遗工坊签订合作协议,铜川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中国工商银行铜川分行、中国邮政铜川分行签订“旅游+金融”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等3家陕西省非遗研究基地与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非遗工坊等7家非遗传承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现场还发布了5条“非遗+旅游+研学”线路,并为铜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揭牌。
据悉,作为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陕西主会场活动举办城市,铜川市还在铜川书画公园启幕“非遗潮玩集市”,设置“近观、细品、嗨玩、潮逛”四大板块65个项目,集中展示全省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系统成果;同时举办“千年窑火瓷艺薪传” —— 中国名窑展,邀请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等五大名窑齐聚铜川。本次活动持续至6月8日,将全方位展现非遗之美,让广大游客畅享非遗购、欣赏非遗美、品鉴非遗味、共赴非遗游。
渭南市全方位宣传展示非遗魅力
6月3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渭南市宣传展示活动在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启动。
活动现场,揭晓了2024年“让心回家”非遗体验馆寻根之旅暨渭南非遗主题摄影大赛获奖结果,并进行颁奖。同时,与会领导为渭南4家“陕西省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颁发奖牌。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渭南碑石精华》出版发行,现场为临渭区文旅局、华阴市文旅局、蒲城县文旅局赠书。
随后,精彩的非遗项目展演轮番登场,合阳提线木偶戏表演技艺精湛,赋予木偶以艺术生命,栩栩如生,观众们看得出神着迷,无不引颈探腰;黄河老腔磅礴豪迈,吼出了黄河儿女的情怀,吼出了酣畅与魅力;华山戏法《无中生有》奇妙传神,引得观众们唏嘘一片,惊叹叫绝;华阴迷胡《屠夫状元》让人回味无穷……非遗表演精彩纷呈,充分展现渭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次活动以“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非遗项目展演、非遗大集、非遗主题摄影展、免费观影等一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全方位集中宣传展示渭南市非遗魅力。非遗大集上,临渭草编、时辰包子、蒲城麦秆画等传统工艺、传统美食、非遗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非遗主题摄影展区收集了260幅全市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非遗主题摄影作品,把不能“自己说话”的非遗资源,通过摄影展示“活”起来。此外,现场对非遗“一法一条例”进行宣传,增强群众对非遗保护的法律意识。丰富多彩的非遗体验为广大市民奉上了一场非遗盛宴,活动全程进行视频直播和图片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20万。
据了解,目前渭南市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省级项目126项、市级项目311项,居全省前列。近年来,渭南创新继承非遗文化,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制度,加强非遗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在这片秦东大地上,传统民俗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渭南市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创建关中文化保护生态区,常态化组织开展非遗系列活动,做好非遗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推动非遗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齐敏 高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