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雨,别署云梯山房主人、浐庐主人,陕西蒲城县人,师从梅墨生先生。曾任解放军某旅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政治部处长、军校政治部主任、军分区政委等职,现任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书法爱好者。习颜楷、习东坡、习山谷、习石门,尤擅草书以至狂草,胸中豪迈与心间文隽常常合注笔端,人曰:温润如玉,气如长虹者。出版有《蔺雨书法选》《蔺雨书法》《蔺雨草书手卷》等。与著名书法家吴振锋、著名篆刻家魏杰、著名画家刘星并称“长安四子”。
蔺雨 《草书李白诗〈将进酒〉》 纸本墨书 510cm×200cm 2024年
蔺雨 《行书欧阳修〈醉翁亭记〉》 纸本墨书 90cm×60cm 2023年 在我浪迹书坛的几十年生涯中,所接触到的军旅书家,也不算少,有的还是我很不错的道友。但认识蔺雨,让我着实改变了对军旅书家的整体评价。蔺雨不光是我可以交心的益友,也是能坐而论道的知音。因此,交往不长,遂成莫逆,也便决意“终生相许”了。
蔺雨学书也有三十年了,他却没入会,也不参展,依旧以“三余”结墨为缘,夏来挥汗,冬至呵冻,不断地琢磨、实践,再琢磨、再实践,在时间循环中重复着劳作,在劳作的循环中得道,在得道的循环中快乐。蔺雨擅长的是草书。草书在问津《书谱》立下基础后,他学习黄庭坚。黄庭坚传世的草书,各具特色,堪称经典,蔺雨都没放过。《花气熏人帖》行笔坚实,结字端庄似真,字间虽少连属,却气机连贯;《廉颇蔺相如列传》,笔势劲健,使笔轻盈活脱;《诸上座帖》纵横捭阖,擒纵自如;《太白忆旧游诗》行笔虚实相合,缥缈难测,起承转合极其自然,处处留又处处放,直将无测的变化推衍到每一个细微精到之处。这种纤纤文气的自然流畅,着实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蔺雨端赖其天赋才秉,直寻黄氏真脉。他匍匐于古贤足下,非但不觉其辱反而愈感其幸,这种态度本身就与那些“信笔为体”的书家拉开了距离,以实际行动践行钱穆先生所云,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一种温情与敬畏”之心。蔺雨这种以经典作参照的认识论,在当代书坛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蔺雨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并没有在黄庭坚处止步,继而,他又在祝枝山、于右任中讨生活以丰富自己的笔墨表现。在草书线条中,祝氏的硬朗爽健与于氏的含和履中都成了他笔下的有效资源。可以说,经典参照,不仅塑造了蔺雨草书的线条、结字等笔墨方式,也在整体格调气息上影响了他个性的生成。这一点,读一读他的草书长卷《蔺雨草书〈欧阳修醉翁亭记〉》,便可知之,恕不一一。经典是垂范、是榜样,是前人成功实践的结晶。任何人的学习都离不开学习经典,任何学习都伴随着模仿。“仿”是本质、天性,是学书者必由之路。在艺术上,“仿”得很像或“仿”得长了就是“泥古”,就没有出路,就会缺失了自己,是荒唐可笑的。尤其在书法的学习上,临摹应看作是终身的日课,而不能浅尝辄止,一蹴而就。因了经典的指引,我们才可能建立起自己的艺术坐标。经典为我们提供的是具有精神深度的“警示”和“告诫”,它直接告诉我们哪里是阳光大道,哪里是旁门左道。蔺雨所以能走到日下,这一点,他比其他人认识得更清楚,也更确定、更到位,这也是我认可认同他的理由。
蔺雨是个雅士。如今,能做到儒雅而迈俗,的确不易。他能诗善文,偶尔,兴之所至,还会抹几笔山水虫鱼,在笔墨的氤氲中享受诗意的生活雅趣。他爱好广泛,谈音乐,无论东、西雅俗;品茶,他能在嘬口之间说出青红皂白。在我的朋友中,坐而论道的人,夸夸其谈者夥而有真见地者稀,蔺雨属于后者。中国文化强调“人文化成”,因而书法是颐养的文化,甚至整个艺术的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养”。笔墨技巧,精神气度,格调境界,见识修为,都需要培养。唐人蔡希综认为,“古之君子,夙夜强学,不宝尺璧,而重寸阴。或缉柳编蒲,或聚萤映雪,寝食靡暇,冀其业广,菲直禄取一朝,故亦誉流千祀,勉旃为之”(《法书论》)。这就是厚养。蔺雨的“厚养”,似乎吸取了老子“生生之厚”的经验,时时保持着对过犹不及的警觉,所以,他是在一种完全放松的缓慢适性的过程中完成着,进行着。他气质上的温文尔雅和书法上表现出的节制内敛,都告诉我,他愈来愈走近一种气息,像他的那把冲久了茶的宜兴老壶,温润而色泽光鲜。
蔺雨是军人,所以,这篇小文,不谈武道。文质相合,济以学问。一个谦谦君子的书家和一个刚健自强的军人,在蔺雨身上刚柔共生。交这样德慧双修、技道两进的友人,乃我幸也。而至于一个国家,得这样的人才,亦幸也。
(作者系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