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锋,笔名不然,别署万庐。1957年生于陕西商州。
曾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收藏研究部主任,《美术博物馆》杂志执行主编。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第七届隶书委员会委员。现任第八届隶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评委。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多家文化机构收藏或刻石。
论著《叩问心灵——吴振锋论书三题》荣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出版有论书文集《心灵的选择》《叩问心灵》《因为书法》《新中国60年书法史纪》《书法发言》《字里千秋》,另有《华山三友书法集》(合作)、《吴振锋书法》《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创作档案·吴振锋》《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学范本精选·吴振锋作品精选》、中国高等美术教学教材《艺术美学——吴振锋书法作品集》《当代实力派书法家艺术研究·吴振锋书法作品》等行世。
吴振锋 《毛泽东〈沁园春·雪〉四条屏》 纸本墨书 225cm×75cm×4 2024年
吴振锋 《书生味道》 纸本墨书 70cm×260cm 2023年 5G时代来了!在5G到来的时代,书法的存在意义何在?我一向认为,中国的汉字是有呼吸的,因此,我们的书写才有意义。书法在现代及未来的存活,就是因为汉字可以是活的、生动的、有情感有灵性有魂魄的。因为“书写”,才使书法为汉字赋能赋灵,才得以延续千年的。
中国五千年文明赓续继绝,源远流长,某种意义上是因为汉字不灭。汉字为什么不灭?我们很少追问。大家知道,以往教科书给文字的定义是:文字是记录口语的符号。这个结论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是针对拼音文字的。拼音文字,即是人们创造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不是这样的。我给汉字的定义是:汉字是中国人在认知大千世界时给万事万物的命名。正因为如此,汉字从一诞生,就与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相一致。所以我说,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基因”,而书法则是民族文化的“指纹”。
中国文字在符号化的过程中,扬弃地保留了其象形性的根基。从神经心理学上看,使中国人在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同时,还保留着“长于形象思维”(形象中心主义)的思维特征。从美学角度看,象形最初是一种绘画,对一种事物的模仿,也即一种初始的艺术活动。但是,汉字在隶变后直到今天的方块字,已经“符号化”了。已经符号化中的汉字,并不是像印欧语系文字那样完全抛弃象形性,而是扬弃地保留了象形性根基。这样,就使汉字除了具有其他文字的一般功能以外,还具有字形本身所显示的某种艺术品的功能,即潜移默化地启迪人们发挥联想力或创造想象力的功能。这都是因为汉字书写所达成的。也就是说,汉字书写形成的书法艺术便是汉字富于创造力的佐证。我想,不论到什么时候、什么时代,书写的意义就在于这种书法本体性的审美诉求和生命表达,永远是值得玩味、值得体认、值得探索和琢磨的。
那么,隶书的审美意义何在?
人们通常都说,隶书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但从书写的角度来看,也是承上启下的链接带。隶书是具有双重语法的字体(书体)——字义的凸现,书写隐在;书写的凸现,字义隐在。其矛盾性,恰恰为隶书的创造预设了任意空间。它上承篆籀,下启楷行草。文字史上的隶变事实是由于汉字书写带来的推动。没有隶变,汉字未必能赓续到今天;没有隶变,也许,汉字和印欧语系的文字一样,随着古文字一起消亡了。那么,从书写书法的角度看,隶变的历史过程恰恰为今天书法审美留下了丰赡的可以生发开掘的文化资源,它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书法发展的富矿,可供后人千秋万代地开拓利用。
而从文字史上看,隶变着实地把繁难繁复繁杂的汉字形体规范化方块化秩序化了。这便是使几千年汉字不灭,且在承载文化传统继绝开来中呈现出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而在当代,当一切考古新发现的文字材料都成为当代艺术的可能资源的时候,多元取值的书法景观就会成为绚丽多彩的时代风景。按说,生正逢时的当代书家是不用为审美的均质化雷同化的浅薄与单调而付出代价的,但事与愿违,丰赡的资源成为巨大的历史负担,众声喧哗使人无所适从,这是当代人的审美选择的困难,是考验审美判断力的困难。所以,当下的问题是如何选择如何创造性地利用资源,甚至是自己的审美立场审美品位如何确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