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4日
聚焦
从《我的阿勒泰》到“我们”的阿勒泰
  伴随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火热收官,北疆阿勒泰一跃成为新的旅游目的地。最新数据显示,自5月7日以来,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累计接待游客达44.55万人,旅游综合收入4.02亿元,《我的阿勒泰》成了“我们”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的同名散文集,该作品获得过“鲁迅文学奖”等重量级奖项。好的原著离不开好的呈现,电视剧采用4K超高清拍摄,演员的表现也可谓是全员演技在线,为观众奉上了一场高品质视听盛宴。优秀的剧本和用心的视觉呈现,让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火出圈”,也让北疆阿勒泰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游览胜地。
  叙事美、风景美是一方面,但真正打动人的,恐怕还是精神品格。耸入云端的雪山,郁郁葱葱的森林,成群结队的牛羊,肆意奔跑的骏马……北疆大地的壮丽山河,养育了通透的人物。比如,当女儿李文秀想追逐缥缈的作家梦时,母亲张凤侠并未用世俗的价值标准来干涉这个梦想。自由的大地、自由的人生,让观众也从中收获了情绪价值。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灵秀的天地间,人们活得自然而然,松弛但不失坚定,平淡却饱含滋味。远方的观众,可能正是在城市间“卷”到疲惫的群体,目睹了动人的风光、旁观着人物的选择,观众也想去这一方人杰地灵的所在,暂时逃离现代社会的浮躁,好好治一治自己的精神内耗。
  其实,《我的阿勒泰》并非“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孤例。此前的《等风来》和云南大理、《狂飙》和广东江门,都是剧与城的相互成全。如今,许多地方都很重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但坦白说,不论是优秀文学作品改编为成功影视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高度还原地方风土人情,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从根本上说,还是要注重从文艺作品中提炼地方的精神特质与美学价值,寻找多元的形式加以呈现,充分满足现代人的精神文化新需求。
  当然,把人引来也只是第一步,能否接住“泼天的流量”,关键还得靠良好的服务。为了化“流量”为“留量”,阿勒泰根据影视剧同款场景设置20个打卡点位,并将非遗技艺与旅游文创结合,打造周边产品,让游客把“看到、听到、摸到、嗅到、尝到”的旅行记忆产品带回家。
  时下,发展文旅产业已经成为各地的一道必答题,阿勒泰的方案可以借鉴,其他地方可以也应该给出自己的精彩回答。
  作者:文若名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