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0日
浅析汉字书写中“撇画多”的问题
○ 薛鑫
    唐 颜真卿《多宝塔碑》

    唐 李邕《诸葛亮出师表》

    晋 王羲之《忧悬帖》

    唐 孙过庭《书谱》

  一 从篆隶的中正到楷、行、草的斜势变化
  汉字由线条纵横交织而形成,谓之纵横有象。纵乃自上而下,即竖画、撇画;横乃从左往右,即横画、捺画。
  汉字的递变原理基本遵循了“依类象形”“形声相益”“省繁录微”“挽横引纵,左牵右绕”“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省改波磔,增加钩趯”“体象有度,焕若星辰”“纤波秾点,错落其间”“详于上下,而略中间”等原理。古人从“结绳”至“结字”,其理相通,皆遵循了“大道至简”的原则。线条在交织递变过程中,横和撇出现得比较多,竖和捺相对较少。横画多的如喜、墨、其、量等字。撇画多的字如多、后、物等字。“多”字的甲骨文写法有时向左有时向右,经过隶变以后,便成了向左的四个撇画,看上去一点也不平正。“少”字也是这样,下面的撇在篆书中本为竖点或侧点,后来递变成了撇画,这无不体现了古人所遵循的“方便法门”。试想,如果“多”字捺画多,那样写起来会很不顺手。书法讲究“雁不双飞”“字无二捺”。再如“左”“右”二字,甲骨文的写法取其“象”,左字表示左手,右字表示右手。《易·系辞》:“右者,助也。”《说文解字》:“右,手口相助也。左,手相左助也。”右为助,助的是心。左为佐,佐的是君(君即心)。后来左字下面加一“工”字,可理解为做工,故曰左(佐)助。右字下面加一“口”字表达讲述,人们在指导、指挥、指责、指点迷津、指手画脚时总是习惯性地使用右手。这两个字都递变出了“撇”画,左字有撇画容易理解,而右字却没有变出捺画来,这个很让人费解。若将右字的撇画变为捺画,倒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字,而且更容易与左字区别开来。古人之所以不以这种原理造字,是因为造字以顺手、便捷为方法。左字笔顺先横后撇,这里的“撇”是从篆书中形象的手臂演变而来,所以写成长撇;右字笔顺先写“撇”后写“横”,这里的长横表示右字的“手臂”,抑或是从左手执碗右手执筷的生活体验中得来。
  还有众所周知的“司母戊鼎”,后来更名为“后母戊鼎”,学界至今争论不休,“后”字经过隶变,现在有两个撇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写着顺手,便将不顺手的那个看起来像“司”的后字淘汰掉了。“后”与“多”篆书同理,此乃汉字递变之妙!这也是审美观取法方便法门的缘由。比如“唐”“孝”“者”“冬”等字,篆书、隶书均为平正,到了楷书、行书、草书,皆多出一个撇画来。
  秦代统一文字,篆书结体以中正为美。文明渐盛,由原来中正、平正的审美意识,变为以“左低右高”的险绝之势为美。隶变之后,许多汉字都有了撇画,有的甚至撇画比横画还要多,如:家、形、须、杨、俊、反、化、彼、伦、分、丝、永、父、久、衣、友、冬、老、象等字均有两个以上的撇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再如“冬”这个字的流变,从篆隶的平正,到楷书时略带斜势,再到行书和草书,宁愿将捺画变为横或提,也要保留撇画不变。这类的字也是为了“顺眼”并“顺手”,顺眼是出于审美观,顺手是为了便捷,聪敏且智慧的古人不用左手写字,可见并非仅仅为了“顺手”,还在“顺手”的基础上加入了“顺眼”的视觉审美要素。也就是说左手写捺顺手,右手写撇顺手,从审美上讲撇画比捺画更好看,就算左手经过训练可以做到“顺手”书写,但是左手写出的效果不如右手更加符合审美。冬字在隶书之前都是中正的,甚至是对称的,到了楷、行、草书,均保留了撇画,甚至将捺变为横,而且横还是“左低右高”的。此平正、险绝之辨,既合理又合法,合于手,合于眼,合于自然。书法之美,妙在手眼相应、心手相合。
  二 汉字撇画调查
  汉字因其左低右高之斜势形成视觉审美,同时因其右手书写的便捷性,故而汉字横画最多,其次撇画多,竖画与捺画相对较少。提画与撇画如同孪生,左低右高斜势明显,点画分别由横竖撇捺的起笔动作孳乳而来;折画由线条改变方向而成。
  下面将历代名帖中含有撇画的字和含捺势的字统计对照,由于仅含捺画的字较少,故将包括平捺、斜捺、长点、卧钩、戈钩、横折弯钩甚至竖弯钩等均算作带有“捺势”的字,下面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例。
  楷书:
  隋智永《楷书千字文》1000字,含有撇画的字占78%,含捺势的字占43%。
  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2050字,含有撇画的字占79%,含捺势的字占40%。
  唐褚遂良《阴符经》461字,含有撇画的字占73%,含捺势的字占46%。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2244字,含有撇画的字占80%,含捺势的字占33%。
  唐柳公权《神策军碑》622字,含有撇画的字占82%,含捺势的字占49%。
  元赵孟頫《三门记》506字,含有撇画的字占80%,含捺势的字占46%。
  行书:
  晋王羲之《兰亭序》324字,含有撇画的字占89%,含捺势的字约占39%。
  晋王羲之集字《圣教序》1904字,含有撇画的字占93%,含捺势的字约占29%。
  唐陆柬之《文赋》1668字,含有撇画的字占73%,含捺势的字占38%。
  唐李北海《李思训碑》约1060字,含有撇画的字占93%,含捺势的字约占34%。
  唐颜真卿《祭侄文稿》234字,含有撇画的字占84%,含捺势的字约占37%。
  宋苏轼《寒食帖》129字,含有撇画的字占89%,含捺势的字约占48%。
  元赵孟頫《闲居赋》627字,含有撇画的字占81%,含捺势的字约占37%。
  草书:
  晋王羲之《十七帖》1166字,含有撇画的字占93%,含捺势的字约占27%。
  隋智永《草书千字文》996字,含有撇画的字占88%,含捺势的字约占33%。
  唐孙过庭《书谱》3723字,含有撇画的字占89%,含捺势的字约占23%。
  经统计可知,汉字撇画较多,所含捺势的字相对少,而捺画更少。
  三 斜势之美
  每作一字,首先得打造出完美的线条并组成合理的结构,最后以左低右高所产生的视觉斜势来提高其审美。所谓“左低右高”的斜势还应当有一个度,《书谱》说“复归平正”。古代能够成为历代名帖名碑的均符合既“平正”又“险绝”的“二象性”原理。
  写左右结构的字时,往往要左紧右松,左小右大。如林、非、双、比等字,又如:“和”与“味”口在左应写小,口在右可写大;“须”与“影”、“陈”与“郭”等字亦同理;再如亂(乱)、引、孔、到等字,右边虽然只有一两个笔画,也占据了这个字一半的空间,这正好是前笔为后笔让路的“先来后到”原则,也是古人巧妙地将文明礼貌植入到了文字之中。展开来说,上下结构的字也是这个道理,这便是汉字递变之妙。“道不远人,百姓日用而不知”。
  古人以左为尊,《道德经》云:“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礼记》中写道:“左为阳,吉也;右为阴,丧所尚也。”古人认为的左为尊,是以事物为本的说法,并非以人所处在事物的对立面而言的,这也是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在多维视角下的不同说法。那么书法取“右高”之势,对于人本身而言是“右高”,对于作品自身而言则是“左高”。古人生活在北半球,我们所写的横画,好似画出了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弧线。汉代有“长乐未央”,央为中,过央则日落,因此,写横画是太阳上升的象,如果横画右边低则属于日落的象,毫无生机可言。据说许多人写遗嘱时就是右低,是因为气息不足所致!正好也与这个道理暗合。
  另外,阴阳学认为:左为阳,右为阴。阴在上,故而一说“右为上”。所谓右为上,是人的宇宙观,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而言,也是思维空间的转换,若以作品自身的视角而言,正是以左为尊。
  古人的服装及僧人所穿袈裟,以及现代的女式礼服、时装模特往往都露出右肩,服装设计师是懂黑格尔美学的;甚至绶带,以及挎包,都是从左肩垂到右下,这样别人看着正好是左低右高,也如撇画一般,这样才合乎审美,看着顺眼。
  “横”对应“竖”,“撇”对应“捺”,“提”画的长相正好与“撇”相反,撇是起笔后向左下方推出,“提”是起笔后向右上方推出,“撇”和“提”如同一对双胞胎。篆隶没有“提”,在文字递变过程中,横、撇、提这三个笔画都具有左低右高的斜势,这正好符合右手书写的习惯,同时在笔画与笔画的承前启后关系中,撇画和提画既便于书写,又起到审美效果。又如行书中一些字书写时的牵丝萦带所产生的如同提画的线条正好也是左低右高的。又如,行草书在上下相连时所产生的牵丝萦带也正好如同撇和提的形状。还有一些字,在行草书中其右上角额外加了一点,也正好提高了右上而显得更加提神,如:致、步、民等。又如篆书名帖《石鼓文》,好像是刻意写成左低右高,也像是依笔法顺势而为的左低右高。再如,毛体书法、雷锋日记以及电脑上的“倾斜体”亦是如此。又如茅台酒瓶图案的斜势,世界著名品牌“耐克”“阿迪达斯”等都是暗合了这种斜势之美,因为这种潜移默化的美,可以增加其视觉效果和品牌影响力。
  美学上讲“形式美”有多种骨骼,如“S”“C”“V”“U”“L”形等,比如书法的线条多呈现“S”形;“口”“艹”之类多呈现“V”形……人们照相时也喜欢用手摆一个“V”字。许多汽车商标的设计也是如此。特别是著名的“LV”品牌,其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恐怕其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字母构型非常美,在人们购买它之前,只要想到这两个字母,就已经爱上了“LV”,并不只是因为它的质量。又如“SUV”型汽车,同样是利用了这个规律,这便是“伯内特定理”。在各种“形式美”中,以“左低右高”的斜势为最美,中国人的祖先早已发现了这一切。就连一些绘画构图如:唐张萱《捣练图》、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唐韩滉《五牛图》、宋杨士贤《赤壁图》、宋王诜《渔村小雪图》、南宋马远《水图》、元张渥《竹西草堂图》、元吴镇《松石图》、近代徐悲鸿《八骏图》等等,包括一些世界名画,如:《最后的晚餐》《自由引导人民》《戴安娜的休息》《无名女郎》《海伦娜·弗尔曼肖像》《女芭蕾演员》等,还有现代一些摄影取景方法……都暗合了这种斜势之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是“顺眼”和“顺手”的有机结合。是将“字法”的中正、庄严与“笔法”的率性、自然完美融合而形成险绝之势的规律性再现出来,如物理学上的“波粒二象性”。有些特殊性或不具有普遍性规律的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如:却、即、印、勤、取、新、轩、叔、融等等,此类字所占比率甚小不足以论述,且都是左边笔画比右边多,这是笔法所致。
  综上所述,汉字呈斜势之美,故而撇画多,这种既险绝又平正的字势,恰巧符合了人类的自然审美观和便捷书写性,充分体现了古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并且契合得如此完美无瑕,足见古人用心之良善、构思之精妙。今浅析汉字审美中撇画起到的作用,算是一种思考、一种观念,书家理当重视并从中厘清书学之路,让笔法合理传承,让传统文化照耀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