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5月20日
通过自美而美他人
○ 方英文
  大家上午好!受邀来此给舞蹈艺术家们讲一次文学课,高兴也为难。高兴的是我很欣赏音乐舞蹈,算是诸位的粉丝;为难的是文学话题实在漫无边际不好讲。
  说到舞蹈,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脑子里就冒出《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洗衣歌》《沂蒙颂》,以及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等等经典作品。一听音乐响起、舞步踢踏,就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哼,胳膊腿儿甚或同步动作几下,此种美妙的陶醉感,让人立马逃离繁琐杂乱的世俗生活。手动者谓之舞,脚移者谓之蹈。
  我是一个毛笔写作者,觉得文学、书法与舞蹈,虽然不是一回事,然而却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即:都是呈现生活与抒发情感的艺术,不同的只是表现形式。
  一、文学与音乐舞蹈原本一体
  首先请看《诗经》中的一首诗,名叫《绸缪》。绸缪,丝绸缠绕也,缠绵温柔也,有点说不清、理还乱的味道。全诗如下: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今夕何夕,见此粲者!
  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由于是两三千年前的作品,光阴势必演化变迁了语言本意,所以解释起来各有版本,然而说的是男女情事,则无疑义。一说是傍晚时分,新婚夫妇入洞房;一说是陌生男女一见钟情的惊艳状态。我倾向于后者。总之这首诗约略可以翻译成一句大白话:今天是个什么日子呀,让我遇见了你!
  “今夕何夕,子兮子兮”,今天这日子真好啊,你呀你呀!一见钟情、满面绯红、手足无措、不知说啥好,就这情状。每一段都重复这八个字,为什么?因为这是歌唱,同时舞蹈,就是说诗、歌、舞三位一体同步呈现,唯有三者并举才能将意思表达完全。
  可是非常遗憾,古人未能发明出乐曲记载法、舞步记录法,我们后人只能阅读文字了。好比一款酒,原本九十度,丢失了六十度,我们只能凑合着喝这三十度的酒了。
  《诗经》《楚辞》是中国文学,甚至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两大源头。前者主要产生于北方黄河流域,后者产生于长江流域。《楚辞》大量的内容是祭祀,神巫崇拜,也可以理解为古代的歌舞剧脚本,后人无法歌与舞,也只能阅读文字“三十度的酒”了。
  《诗经》是先秦诗歌或曰民歌精选本,选家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不学诗,无以言”,字面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深层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是文明人,更不能成为君子。
   二、文学是所有艺术之母
  《诗经》《楚辞》是永恒的音乐、舞蹈、书法取材库,后来的唐诗宋词更是不断地被各种艺术形式再演绎、再表现。文章也是如此,如《神女赋》《洛神赋》,如《兰亭序》《滕王阁序》,如四大小说名著。
  文学名著由于内容驳杂宏大,所以其他艺术只能取材其一点、一个片段。
  音乐舞蹈有没有反过来被文学家再现?当然也有,只是少见。唐朝舞蹈家公孙大娘,被诗圣杜甫写成了名作。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还启示激发了草书大师张旭的灵感。大娘,大姑娘也,不是大妈哦。
  赵飞燕、杨玉环,联袂创造了一条成语:环肥燕瘦。最杰出的舞蹈家等于最美的化身,因为最美而成了皇家奢侈品,被动卷入宫廷争斗、政权更迭,最终只能以悲剧谢幕。
  很多年前的一次雅集,结识了一位拉丁舞蹈家。闲聊时问她会背几首李白诗?她想了想,说了一句:今日有酒今日醉。这让我很是惊讶,因为我搞不清这句话是不是李白原创……但我由此推断,这位舞蹈家要想出类拔萃,大概有些难度,原因是读文学有限。
  不仅是舞蹈家,就是一般的各行各业,都应该读读文学书。文学书能让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人生与人性,能使我们的心灵花园得以滋润、鲜艳。心外无物,心美了,就潜移默化出资质风态之美,这种美是无法掩饰而自然外泄的。
  三、通过自美而美他人
  文学与艺术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我喜欢欣赏音乐舞蹈,写作时就比较讲究节奏感韵律感,紧急之后,当舒缓下来。长句子多了,就要写点短句,就是所谓的行云流水吧。行云因为风力大小强弱,时急时缓,流水因为地势高低宽窄,而曲折多致。
  我写作只因感觉写作愉快,并不全是为社会为他人写作,一切乐趣尽在写的过程中。发表啊出书啊,读者喜欢啊,是写作的派生品,不是写作目的。由于用毛笔写,每天不写上几行字,就感觉空落,没个挖抓处,如同清洁工不让他扫马路一样。所以大家看我这个本子,索性就题签个《手痒写字集》……
  我不知道诸位舞蹈为什么,没有演出没有场子,没有人观赏时,跳不跳舞?一天不跳舞身子是否也痒痒?以我写作的体验推断,大概也是如此吧!这就对了。
  文艺首先对于文艺家自身,是头等的热爱与喜悦,也自然是头等的需要,因为没有谁强迫我们“文艺”。通过精湛的文艺把自身美化了,然后因美而外溢,使社会和他人因你创造的美而感动、而美好。为了共同的美的诉求,我们努力而共勉吧。
  谢谢大家!
  (本文为方英文于4月7日在陕西省舞蹈创作人才培训班讲座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