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上展出的文物 梁飞燕/摄
在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上展出的文物 梁飞燕/摄
在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上展出的文物 梁飞燕/摄
在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上展出的文物 梁飞燕/摄 5月17日,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市文物局、碑林区人民政府承办,西安博物院、西安市博物馆协会以及碑林区文化和旅游局协办的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西安分会场活动在西安博物院开幕。
今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确定今年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着重强调博物馆面向公众提供高水平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性作用。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定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西安分会场活动定在西安博物院。
活动现场为5家新增备案博物馆举行了授牌仪式,这些博物馆分别是茯茶文化博物馆、正野艺术博物馆、西安市华夏匾额博物馆、西安市鄠邑区钟楼博物馆和西安市镐金古金银铜器博物馆。新授牌的博物馆各具特色,涵盖了从古代金银铜器到茶文化、艺术、匾额等多个领域,不仅丰富了西安博物馆的类型,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学习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场所。截至目前,西安市拥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63座,位居全国前列。全市博物馆举办各类陈列展览600余个,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年均参观人数超4000万人次,博物馆已成为公众学习传承中华文化的“第二课堂”。
当下,博物馆已不再是单纯作为收藏、保管和展出物质文化遗存而存在的文化场所,如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多功能平台怎样体现与落实,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已然成为关键。活动现场,全球首款基于AR技术的全博物馆领域智慧应用——云观博,以及天润科技凭借其在文物全息数字化、虚拟可视化等方面的先进技术,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场穿越时空、虚实交融的沉浸互动式科技文博新体验;文创集市上,由多家博物馆带来的4大品类35款,集合了西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尤其是丝巾、毛绒类小饰品、茯茶等文创,以更加生活化的设计,让观众切身感受跨越时空的体验,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话;碑林区非遗保护中心联合碑林区东厅门小学的非遗技艺展示活动,以诗词为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各个技艺的历史与特点,引来大家阵阵喝彩……
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西安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全国旅游乃至世界各地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为了进一步打通入境游的通道,推进国内外人文经贸交流持续深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城墙景区等28家等级博物馆、A级景区联合携程集团和中国工商银行西安分行建设境外游客融合服务平台,实现境外游客的在线票务预订,打通支付结算通道,为世界各地游客提供便捷、智慧的服务平台。当天活动现场,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与携程、工商银行陕西分行签订境外融合服务平台协议。
2024年恰逢“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十周年,西安各文博场馆发挥自身优势,策划推出反映中华文明发展历程脉络的主题展览。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西安博物院联合亚美尼亚埃里温历史博物馆主办的展览《榴花照眼 文化传
香——亚美尼亚18—20世纪文化瑰宝展》。
亚美尼亚是“一带一路”最早的倡议国之一,为了让两国人民拥有越来越多的渠道去了解对方的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西安博物院引进了亚美尼亚埃里温历史博物馆的这个展览,旨在以文物为媒、丝路为桥,串联起丝绸之路上的古老文明,呈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璀璨夺目,描绘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图景,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的相知相亲。
该展览选取亚美尼亚埃里温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94件/组,西安博物院馆藏文物23件/组,包括陶器、金银器、瓷器、手工织品等共计117件/组精美文物。通过“美丽的高加索明珠”“亚美尼亚传统服饰”“亚美尼亚银制手工艺品”“亚美尼亚地毯艺术”“丝路连接世界”五个单元,带领观众走进古丝绸之路上另一个文明古国。为丰富展览内容,展览设置了亚美尼亚风貌介绍以及手工艺品的解读视频等视听设备,同时推出亚美尼亚服装互动换装环节,便于观众加深对亚美尼亚服饰了解的同时,提高观展的参与度。此次展览将于5月17日至8月17日,在西安博物院一楼临展厅展出,展期三个月。
此外,在未央区文化与旅游体育局、唐大明宫遗址文物保护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西安市博物馆协会策划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讲座,专程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以“波斯艺术与中国——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为主题,为西安观众讲述丝绸之路上古代伊朗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史。
近年来,西安各博物馆通过馆校合作、研学项目、流动博物馆等丰富多元的教育活动,打造了“自然与非遗”“唐人雅士”“我要去延安”“对话半坡人”等系列品牌活动。同时,全市各博物馆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特色,灵活采取多种形式,每年推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以及“进学校、进社区”等“五进”活动,不断优化博物馆服务供给,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要作用,积极培育人民生活新风尚。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