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26日
十里春风荠菜香
○ 高涛
  三月三,十里春风,田间地头处处漂浮着沁人心脾的荠菜香味和缕缕的情思……
  荠菜,是最早返青的报春菜,一般多生长在麦田里。作为一种野菜,可以做成各种美食,饺子、馄饨、甚至直接凉调当成菜,都让人口舌生津,唇齿留香,深得人们喜爱。
  每到初春,一家老小,挎上篮,拿着小铁铲,去村庄周边的麦地里挑荠菜。全村人三三两两的都行动起来,一是活动活动整个冬天的筋骨,二是亲近大自然如同郊游,三是趁麦苗还未起身去踏青。这时候,大人总是一边教你认荠菜:贴地长的老塌墡,叶片呈锯齿形的七叶荠菜,一边忆苦思甜讲述旧社会的苦日子。六十年代,二八月最难熬,吃了上顿没下顿,荠菜就是救命粮。每年春天青黄不接闹饥荒,麦地里的野菜,当然包括荠菜,不仅好吃有营养,简直是宝贝,是肚子不饿的希望。
  春风吹拂着,暖阳晒着,大人们即便再唠叨,孩子们听不懂也不去听,只享受着美好的亲子时光,给成年后的脑海里留下了温暖的孩提记忆,更很快装满了竹篮。回去的路上,遇到岸边的柳树,大人们熟练地折几条柳枝,编成一顶柳条帽,给孩子们戴在头上。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做柳哨,吹口哨,一路欢声笑语地跑回家。
  择荠菜,烧水,上笼蒸孜卷是最常见的做法。将鲜嫩的荠菜洗净切碎,拌入过年剩下的猪头肉或鸡蛋,再放点盐、调料、鸡精、香油,就能调出美味的菜馅。然后,将菜馅倒在擀好的面饼上,从里往外,一层一层地卷出来;再切开盘成条,放入蒸笼,约三十分钟,多馅薄皮的荠菜孜卷,就可以揭锅了。出笼的一刹那,热气腾腾,香气扑鼻,沁人心脾的清香随即在灶房飘散开来,整个家仿佛都是春天的田野的味道。
  吃一口荠菜,香在嘴里,香在心里。
  除了蒸孜卷,荠菜还可以包饺子。将挑回来的荠菜,揉洗数过,放点蒜蓉、香菜,再蘸上油泼辣子和香醋汁,味道美得能忘了生日。还有烧汤,只焯一下,荠菜的鲜香味和清香味,堪比一碗高级营养汤,真的是妙不可言、别有风味。
  对荠菜的喜爱,在古代诗人笔下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陆游诗《食荠》赞曰:“小著盐醯助滋味,微加姜桂发精神。风炉歙钵穷家活,妙诀何曾肯授人。”苏轼所创东坡羹,即煮菜羹中夸奖:“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白居易也称颂荠菜生长的情景:“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春风拂过,田野里的荠菜花紫的、白的、粉的开了,好像在为春天欢呼:“十里春风,为你而来。”
  “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荠菜不仅能做成美味佳肴,还有养生的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将荠菜称为“护生草”。父母言谈中也有“三月三,荠菜似仙丹”的说法,指春天吃了鲜荠菜,就像吃了灵丹妙药,对身体健康十分裨益。陆游另首诗也誉其:“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
  儿时的我们住在农村,每年农历三月三,母亲会挎着竹篮,领着我们姐妹,去田间地头挑荠菜。有人将挑荠菜叫挖荠菜、剜荠菜,但不管是挑是挖还是剜,如今,居住在县城的我们,虽然菜市场也可以买回来时令的荠菜,也鲜,也天然无公害,但再也体会不到,奔跑在野地里的野孩子,寻野菜的欢乐了。
  又是一年新春到,又是十里春风吹拂着,荠菜是不是仍然在田间地头,竞相生长,飘香四野,我已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历来有“界后花朵界前菜”之说,所以挖荠菜最好以清明为界。过了农历三月三日,荠菜就有些老了,开始抽茎开花不好吃了。如今吃荠菜,对我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让我尝到了春天的滋味,脑海里还满是春天的田野,也勾起了味蕾和胃里以及情感里满满的记忆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