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齐敏)4月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陕西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目标,全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显著成就。4月11日,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将在西安举办。届时将围绕“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 谱写非遗发展新篇章”这一主题,并同步开展首届非遗年度盛典、创新对话等四大板块十余项全省系列活动。
目前,陕西共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91项、省级名录766项,国家级传承人78人、省级传承人681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处。发布会上,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郑晓燕从“打造传承阵地,展现非遗魅力底蕴”“融入重大活动,彰显非遗时代价值”“注重现代表达,绽放非遗时代光彩”“壮大特色产业,助力赋能乡村振兴”“拓宽传播途径,增进非遗交流互鉴”5个方面对于陕西省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关情况作了介绍。
近年来,陕西大力实施非遗保护传承阵地建设工程,先后建成各类非遗陈列展馆、特色街区(村镇)、传习所等1500余个。其中,全国首个戏曲主题非遗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现已成为古老秦腔艺术与现代说唱、脱口秀表演融合演绎的全新平台,带火了繁华街区;沉浸式非遗体验创新实践空间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被文旅部评为年度最佳创新成果;西安回民街、永兴坊等非遗美食街区让现代都市充满人间烟火气;荣获非遗与旅游融合典型案例的咸阳袁家村、韩城党家村等非遗特色村镇,让游客全景感知三秦底蕴。
同时,陕西注重在国家重大活动中展示非遗独特文化价值。“大美秦腔”非遗传统艺术亮相十四运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陕北腰鼓在中国—中亚西安峰会上舞出新时代精气神;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非遗保护年会,4天时间吸引观众近60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全省举办各类非遗展示活动871场,特别是榆林古城过大年全国秧歌展演活动,网络点击量突破13.5亿次,规模和影响创历史新高。
坚持“非遗+”“+非遗”,让古老非遗融入时尚元素,重焕时代光彩。“唱响东方红放歌新时代”陕北民歌展演、“花间世界——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库淑兰作品研究展”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了陕西非遗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陕北道情《一条棉被》、秦腔《骄杨之恋》等剧目用舞台艺术彰显非遗之美,先后荣获群星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曲艺牡丹奖等大奖。华县皮影、凤翔木版年画、羌绣等与国际知名品牌嫁接联姻,向世界展露陕西非遗的现代表达。特别是人类非遗项目西安鼓乐坚持守正创新,精心打造唐代宫廷燕乐《鼓》,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优秀案例。
此外,陕西通过壮大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集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促消费活动,办好“苏陕协作非遗文创产品联展联销”“陕西传统工艺大展暨黄河记忆非遗展”等品牌活动,与东方甄选合作举办的“乡愁”专场推介会,带动陕西非遗产品热销。目前,全省设立省级非遗工坊86家,其中12家进入国家重点扶持序列。凤翔泥塑、西秦刺绣、洛南草编3个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咸阳茯茶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1.8万人就业,年综合产值达32亿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用非遗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陕西非遗之美》主题摄影作品展,以数字化形式展示了陕西非遗的独特风采。“古法新作”陕西文化艺术展、中国陕西皮影艺术展、“五牛更象——陕西非遗印象展”等非遗主题展在日本、荷兰、法国等地成功举办,凤翔泥塑、澄城刺绣、西安肉夹馍等一大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走向世界、闻名海外,向世界讲述了陕西非遗的精彩故事,绘就了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画卷。
下一步,陕西将继续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赋能非遗融合发展走高走强。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富集非遗资源,在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以非遗为亮点的文旅融合新业态,让非遗在旅游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推动非遗创新创造出新出彩。着力办好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2024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打造丝绸之路非遗展示交流中心新的文化地标,激发文旅发展新活力;全面促进非遗传播影响更远更广。精心办好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202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土库曼斯坦文化年等活动,深入挖掘非遗资源,持续做大做强西安鼓乐、陕北民歌、汉中藤编、咸阳茯茶等金字招牌。积极利用“国风·秦韵”“欢乐春节”等对外交流品牌,持续扩大陕西传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