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03日
“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走进陕西
  黑土地上众志成城的抗洪抢险故事,百岁红军遗孀为爱坚守的一生,贵州乡村体育盛事“村BA”“村超”火爆程度超出预期,中国铁路建设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3月29日,由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举办的“新时代·好记者”全国巡讲活动走进陕西。5名“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记者和3名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走进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建工控股集团,分享他们的采访故事和内心感受,用朴实真挚的情感、娓娓动听的讲述,为现场观众带来一个又一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彩故事,展现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在践行“四力”中诠释担当的精神风貌。
  “如果说在这次采访前,我对子弟兵的样子还没有真切的认识,那么这一次的经历让我清楚地记住了他们的模样……”哈尔滨日报社记者牛宇琦以抗洪抢险一线亲历者的身份,回顾了2023年夏天台风突袭,哈尔滨遭遇罕见洪涝灾害时,发生在这片黑土地上的感人故事。年轻的解放军战士、积极组织抗洪保障工作的受灾群众,透过镜头中一张张质朴的面孔,灾难中的真情、中国人的韧劲清晰呈现给了观众。当她讲到“这些画面凝聚起来的是抗洪救灾的群英谱,也是黑土地上的精气神”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作为一名铁路记者,中国铁道建筑报社记者游凯以“一路向前”为题,讲述了她在青藏高原拉林铁路项目建设一线蹲点采访过程中,建设者们破除重重阻碍,力克各种难题,让复兴号首次驰骋在雪域高原的难忘经历。三秦都市报社记者韩博磊不禁感慨:“好新闻好故事在哪里,好记者就应该在哪里。新时代青年记者要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语言优势,在深入践行‘四力’中锤炼过硬本领。”
  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新华社国际部国际评论室编辑高文成曾经在伊朗工作771天,发出各类报道1575篇,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演讲中,他从一张伊朗纸币说起,将自己驻外工作期间经历的难忘瞬间、见证的历史性事件、在国际舆论场中坚守的故事缓缓道来,从另一个角度给出回答:国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可以这么讲。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熊捷以融媒体产品《新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过程为例,分享了自己参与打造一个个“爆款”产品的心路历程,呼吁媒体人要勇于拥抱技术变革。“‘新时代主流媒体如何与年轻人玩在一起’这一话题让我深受触动。”西安交通大学人居学院硕士研究生、学生微宣讲团成员张宇航说,在以后的宣讲活动中,自己要积极寻找能够打动听众的细节,增强宣讲的故事性,做好青年化阐释。
  用真情讲好中国故事,用感动唱响中国之声。从国际视野到中国发展、从大国工程到乡村振兴……8名优秀新闻工作者聚焦不同行业、不同话题,以小切口彰显大主题、以小故事展现大时代,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反映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观众带来许多思考和感悟。
  “聆听了各位记者的分享,我感动于他们的职业理想和情怀。作为基层建设者,我们将用汗水和匠心讲好陕建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陕西建工控股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杨英龙说。
  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周凯表示,来自全国新闻战线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代表们通过讲亲历故事、说采访过程、谈内心感受,不仅更好塑造和树立了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更有力引导了干部群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来源:《陕西日报》记者: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