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楠 《有花在野写生册》 绢本设色 45cm×33cm×6 2023年
王燕楠 《秋风向晚》 绢本设色 145cm×320cm 2023年
王燕楠 《时畦佳果》 绢本设色19cm×40cm 2023年 王燕楠是阴澍雨先生的高足。2016年我有幸与阴澍雨先生在郑州河南美术馆合办“一雨成秋:李一、阴澍雨作品展”,二人一书一画,共同展示,相得益彰,一时传为佳话。很有师脉传承意味的是,八年后的2024年,王燕楠和我指导的学生谢孜菡两位女生在北京华亚艺术馆以“同砚”为题举办作品展,也是一书一画。阴澍雨先生一向对学生认真负责,指导有方,提议两学生的展览,展前对作品进行审读和挑选。于是定好时日,师生数人会聚于澍雨画馆。燕楠提前运来一大批近作,大幅小幅,册页斗方,扇面手卷,条屏中堂,或悬挂于墙壁,或铺之于地毯,作品数量惊人,足见燕楠的勤奋。
此前对燕楠的学习经历略有了解。燕楠出生于山东青岛,主攻花鸟,自大学本科阶段就锁定目标,侧重于花鸟画的研习,传移摹写了大量的宋代院体花鸟画。宋代院体画,格物穷理,造型精工准确,是初学花鸟画的好范本,燕楠于此打下基础。大学毕业后,燕楠考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有幸入当代著名花鸟画家阴澍雨先生门下专攻花鸟。硕士阶段,燕楠在导师指导下,按部就班,沉潜于传统,研习没骨和写意花鸟,深入研究传统花鸟画的发展脉略和法、理、意、趣,于明代孙隆、沈周、陈淳、周之冕,清代恽寿平用功最深,且学以致用,用于花鸟画创作实践的提高。大体而言,燕楠的花鸟画研习之路是循序渐进的,走的是由院体而没骨,由没骨而写意的路径。这样的路径既稳妥又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更为关键的是,燕楠通过写生,创作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实践类研究生教学,非常重视写生和田野考察。阴澍雨先生在花鸟画教学中,一直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强调取花木之精,得天地之气,并身体力行,每年的春秋之际,带学生至山东等地写生。去年秋天至山东临朐,我曾见已毕业的燕楠仍随导师在野外写生。通过写生,燕楠逐步寻找到了适宜表现的题材和手法。
品读挑选的过程也是审美欣赏的过程。通过品读挑选,对燕楠的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批精心准备的近作,多是由写生稿加工提练而成。大致分淡彩没骨和淡墨写意两类,两类之间又多有相融交汇,总体印象是清雅之气扑面而来,风格清和淡远,雅气袭人。读燕楠近作,真是清风徐来,赏心悦目。第一感觉是,燕楠真不愧澍雨先生的高足,下笔能传天地之清气,得花鸟之精神。
慢慢品读,则觉得画中的花木草虫有温度有情感,其笔下的密枝疏叶,红果紫蕊,在春风或秋风中摇曳着,体会着世间的温暖、人间的真情。善于品物、心细如发的燕楠以自己的感受画花鸟的姿态风神,画出了清新淡雅之美。细细观摩,知燕楠很喜欢秋色。这批近作中多秋草、秋花、秋果、秋瓜、秋虫、秋鸟、秋露等秋意秋景。如《陌上生秋草》《秋意在枝头》《初秋清品》《旦饮秋露》《丰物向秋》《秋意犹存》《万物惊秋》等,均是秋光秋趣的映照。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燕楠室外写生画出佳作的季节。喜欢画秋,大概是寄美景于清秋之缘故。燕楠的秋季写生,善于从身边选取题材,近距离观察状写身边花草的情态精神,将对象置于自然的原生态,故而生气沸沸,得生活之真境雅气。寻常的景物,如山花野卉、茄子豆角,均入其眼、入其心、入其画。再如宅边路旁的洋姜花,是寻常之物,常人多不在意,而燕楠则留意于此,蕴酿于心,下笔神来,跃然纸上。在燕楠笔下,秋风中洋姜枝节穿插摇曳,花朵或俯或仰,既肖其形,又得其趣,更见秋意之美。
燕楠既工花卉,又善翎毛草虫,尤擅画大型禽鸟,将大型禽鸟画于巨幅是其成功的尝试。如3米大画《秋风向晚》,画秋风阵阵。几只大鹅栖息于洋姜花下,太湖石又掩映于洋姜丛中,诗情画意浓浓,呈现出清雅野逸的格调和意境。鹅是文人所爱之物,古有王羲之写黄庭经换鹅之美谈。古代画家画鹅者不少,小幅居多,3米巨幅则少见。依我看,此作可为燕楠近期的代表作。
燕楠还走在探索的路上,正如阴澍雨先生所说,她的作品还不够完善。我个人感觉,其淡彩没骨一路已达到很高的水准;淡墨写意一路,还有大的探索空间。好在也正如阴澍雨先生所说,燕楠每天在进步,希望燕楠在花鸟画探索的路途中,迈出更大的步伐。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