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嘉宾合影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又到三月,日暖风清时候,“同砚——谢孜菡、王燕楠作品展”在北京华亚艺术馆如期举办。按照惯例,北京华亚艺术基金会在每年春天推出女性艺术家系列作品展,多以群展的形式举办。今年以谢孜菡、王燕楠双人展的形式加以延续,有其特别的意义。谢孜菡、王燕楠二人皆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既是同学又是室友,艺术上一书一画,相互促动;生活上彼此帮衬,共同成长。李一老师特意为展览取名并题字“同砚”,点醒了此次展览的主题,即她们在艺术道路上,一直相伴前行。
书画同源是中国的艺术传统,书与画,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共同的文化源流。这其中有多重含义,其一,不同的艺术语言具备共同的特质,互参互融,从规律上寻找书法与画法的共通之处,以书入画、书画合璧,使不同的形式相得益彰。其二,书与画的精神探源归结于中国的艺术观念。文史哲为基础的文化思想,把千年的艺术传承终究维系于一脉,未曾偏离。其三,人的因素是创作的最终支撑。艺术家同时兼具书家与画家的身份,进行创作。不同的书家与画家,通过题和、雅集,将人与作品紧密关联,汇聚成丰富的传统资源。此次展出的谢孜菡与王燕楠作品,也突出了这几方面的特点。二人在学习当中,都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培养个性,锤炼艺术语言;二人的书风画风清丽、文雅、庄正,反映出共同的格调品位。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有一批她们共同合作创作的新作,以不同的形制,呈现出不同的绘画题材与书写方式。新时代的艺术创作需要新特点,但要在文脉传承的基础上得以实现,谢孜菡、王燕楠的艺术创作也正是践行了传统艺术的当代发展。
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实用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逐步加大。美术与书法成为新的研究生学科目录中重要的专业学位,这是基于当前艺术发展的大方向,以及新时代对艺术人才的需要作出的重要调整。谢孜菡、王燕楠二人的展览,也正是当下专业学位教学面向社会的具体展现与汇报。
随着学院教学的不断发展,中国画与书法教学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一方面逐步学科化,与众多的人文学科平行、独立;另一方面延续着传统教学特点,即师徒传授的授课方式。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教学,不断深化完善学科化教学体系,同时又强调导师的能动性。将师徒传授教学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形成开放、多元、包容的教学特点。
李一老师和我都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导师。生活中和艺术上亦师亦友。自然地,我们的学生也经常进行良好的交流互动,同学老师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谢孜菡师从李一老师攻读博士学位,虽然年轻,但书写老道,各种书体兼擅,专攻行草,点划自然、张弛有度,在年轻一代的书法家中崭露头角。王燕楠师从于我多年,已经取得硕士学位,专攻没骨花鸟画,擅画大型禽鸟,亦可工写草虫,作品清雅喜人。二人的作品并列展陈,相得益彰。
“小荷才露尖尖角”。艺术无坦途,道路还很遥远。虽然谢孜菡、王燕楠二人的作品还不够完美,还不够成熟,但我知道,她们每天都在进步,不断地超越自己;每天都在焕发出新的气象,不断地向上生长。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研究生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