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6日
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获批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3月14日,记者从西北大学获悉,在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名单中,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位列其中。此次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是教育部、国家文物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精神的具体举措。首批遴选的20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是经组织推荐、现场答辩、实地考察、专家评议环节产生的。
  一直以来,西北大学以考古学科为基础,积极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文化传播学等多学科综合优势,围绕革命文物和红色历史资源,率先成立了西北大学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西北大学革命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等专业研究机构,参与推动成立了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9位教授入选陕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专家库。长期致力于延安时期的中共党史研究,建成并上线陕甘宁边区史料数据库,是国内研究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陕甘宁边区史和延安精神最具权威性、专业性的文献数据库,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编年史(十三卷本)”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出版《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话说延安精神》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
  延安革命纪念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最早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建馆70多年来,充分发挥以革命文物为中心的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等重要功能,在宣传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发扬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20年,被中宣部确定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首批试点单位。先后进行十次陈列提升改造,每年举办各类专题展20余个;先后出版《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政权史话》《追寻刘少奇的足迹 刘少奇与延安卷》《延安时期周恩来》《铸魂 延安时期的从严治党》《史唯
  ——然》等近30部专著;成立“延安精神宣讲团”,举办“七彩学堂”“传承红色基因”等系列活动,开发出以图书出版物为主的文创产品近百种。
  2021年,西北大学与延安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不断探索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播传承的理论与方法,积极推动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并对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起到引领示范作用。2023年,由陕西省文物局5家单位联合主办、8家单位共同承办、16家单位协力支持,西北大学组织实施的“新时代青年延安行” —— 革命文物融入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获评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全国十佳优质资源示范项目。“讲好延安革命故事·赋能西大红色基因——西北大学‘大思政课’主题案例”获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全国百佳“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
  此次获批的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西北大学在党史研究、文物保护技术研发、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在革命文物收藏保存、延安精神阐释弘扬方面的资源优势深度结合,通过实施课题研究计划、教育实践计划、人才培养计划、跨学科合作计划及决策咨询服务计划五大建设计划,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研究方向的落地落实和中心成果的丰富产出,发挥在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中心将按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聚焦“弘扬践行延安精神”,将构建以延安革命文物为核心,革命文化价值挖掘、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延安精神传承弘扬“三位一体”的研究及育人体系,致力于建成“延安精神阐释弘扬高地、校地协同育人创新示范平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技术中心和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