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南郑秋色》 纸本设色 180cm×180cm 2020年
李璐 《秦岭人家》 纸本设色 200cm×240cm 2014年 李璐的山水,元气淋漓,墨色酣畅,恬淡与柔美互间,朦胧与缥缈互动。与璐初相识那会儿,她的艺术之旅正张开翅膀扑向她的青春。一直认为,能操起画笔抒写山水的女孩儿,胸中当自有丘壑。那时,李璐就那么信马由缰地用淡墨淡彩挥洒着她对山水的热爱以及对山水画的最初设想——她的画往往拢着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犹如人世间最迷离的梦,又好似姑娘的初恋,朦胧、含蓄、宁静、梦幻。那纷繁、迷蒙的笔触,那似隐似现的物象,令人的神思也随之悠然远引。
当然,绘画创作充满了偶然和变数。
与技法周旋大概是每个画者的必经之路,李璐也曾着迷于此。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发觉一味追求形式感、技法,会将绘画这件本来最放松、浪漫的事儿变了味儿。而绘画创作的精髓就是从社会各个角色中回归本我的过程,和写作一样,真诚、真实的作品才更能打动人心。倚仗技法的设计、堆砌,反而会与初心背道而驰,忘记自己缘何动笔。
于是她开始思考如何不拘泥于笔法,如何借自然之物宣泄一份由内而外的情感,如何扒开层层笔墨表达更充盈的生命力,如何将自己的绘画深化、升华、勃发!
就这样,李璐带着对山水敏感又敏锐的心灵,秉持着对绘画的热忱和对笔墨求索的虔敬,重新出发。一个优秀的画者,首先是要让心中积累的素材永远要大于画在纸上有限的素材,以保持感受、感官、灵感持续接收新的唤起和激发。
这些年,她在不同的季节,挑整天的日子出没于山水间,从日出至日落,体察四时变化,与山川草木朝夕相处。那些她阅览、走访过的地方,秦岭、华山、汉中、蓝田、周至、安康等地,不同地域的姿态、气质、性格,如密码般编入了她的基因。此间,她又多次去往南方园林写生。让她入迷的,不仅有北方起伏的山脉,也有南方雨后的温润和云雾的柔情。从此,她笔下叠积的烟霭里,有北方清晨远山上缓缓升起的炊烟,也有南方阡陌纵横的小径。
收获总是要付出时日的,那些看得见的质变都藏在时光的节点里。李璐不断实践、耕耘,研习传统,琢磨“意境”的概念,积极探索多样的面貌,依据有效的方式和经验前行,逐渐沉淀与梳理出了一些见地和心法。她从绵密的笔触中抽离出来,又一头扎进田园小景的营造。中国画中的小画,成熟于宋代,“咫尺应须论万里”,是中国文人山水致力追求的。如今,李璐也开始尝试着在有限的尺幅中表达幽深的意蕴,在方寸之间藏纳一个浩瀚的天地。
谁说姑娘不能仗剑走天涯,她手中的画笔就是她紧握的那把利剑!刚中带柔,柔中带刚,便是她现阶段绘画里最直观的呈现。尽管李璐依然迷恋氤氲,那是她绘画风格的本质和底色,不同的是,现在画中的物象分外真切,她不再只追求肌理美,她把那份阴柔糅进对细节的把控里,以虚带实,虚实相生。墨色的浓淡变化、轻重缓急,有怀想,有撞击,真挚,鲜活,一笔一画都是最真实的见闻和体味。
和璐许久未见,很开心她能时常向我分享最新创作,也为她的全方位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李璐是要与绘画长路作伴的,未来必然有无限的可能。而绘画创作是一种心灵感悟和艺术趣味的双向沟通。近几年,她在磨炼技艺的同时,也注重向内的修为,在知行合一的这条路上走得越发坚定,相信她有朝一日能将心中所感,通过笔墨,斑斓地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