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恽寿平 《花卉册题跋》 纸本水墨 20.4cm×29.2cm 上海博物馆藏
〔清〕 恽寿平 《摹古册之秋花图》 纸本设色 26.3cm×33.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恽寿平 唐炗 《红莲图》 纸本设色 135.7cm×59cm 故宫博物院藏 内容摘要:本文以“没骨”一词的概念提出,阐释了没骨画的内涵和外延。梳理关于自北宋没骨一词出现所表现的内涵,并结合分析恽寿平没骨花鸟画师承过程中,“习古”“师古”却不“模古”“崇古”而师法自然的表现。在继承和发扬了历代没骨画法中将“师古”与“师造化自然”的关系推到更符合文人审美意趣、用色淡雅、平淡天真的逸格没骨写生。
关键词:没骨 恽寿平 徐崇嗣 没骨技法师法自然
北宋徐崇嗣“没骨”的概念范畴
没骨概念的提出: 没骨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没骨图》记载:“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1。郭若虚之后,北宋的其他史料也有关于没骨一词的记载。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记载:“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2;北宋《宣和画谱》里记载,黄筌绘有《没骨花枝图》,徐崇嗣绘有《没骨海棠图》3;北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三《书没骨花图》记载:“画花不墨弮,直叠色渍染,当时号没骨花”4;北宋苏辙在《王诜都尉宝绘堂》诗云里自注:“徐熙画花落笔纵横,其子崇嗣变格,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华(华指代花)。蜀赵昌盖用此法耳”5。
可见没骨一词最早出现在1085年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有较为详细说明:“以其无笔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
徐崇嗣:徐熙孙,无笔墨即为不用墨笔勾勒轮廓的痕迹,直接以彩色描绘画面的气势,用浓郁艳丽的颜色、生动的姿态评定其品位。由此可见没骨最早的解释得于此。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六《没骨图》里全篇记载:“李少保(端愿)有图一面,画芍药五本,云是圣善齐国献穆大长公主房卧中物。或云太宗赐文和,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旁题云:‘翰林待诏臣黄居寀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以其无笔墨气而名之,但取其浓丽生态以定品。’后因出示两禁宾客,蔡君谟乃命笔题曰:‘前世所画,皆以笔墨为上,至崇嗣始用布彩逼真,故赵昌辈仿之也。’愚谓崇嗣遇兴偶有此作,后来所画,未必皆废笔墨。且考之六法,用笔为次,至如赵昌,亦非全无笔墨,但多定本临摹,笔气羸懦,惟尚傅彩之功也。”6此段文献资料郭若虚明确指出没骨画作是“无笔墨”,只使用五彩颜色布成,并引用了画中黄居寀(翰林待诏)等画院画家的题跋鉴定意见,黄居寀等人将此画定为上品,说明徐崇嗣因此画作被黄居寀一派认可,同时也说明了命名没骨图的原因,由此可以理解总结:没骨一词在北宋专指一种绘画技法,此技法由徐崇嗣首创,其方法是不用墨线勾勒轮廓,而是用色彩直接染成与黄筌一派画风近似的工笔花鸟画。
蔡君谟在此画的题跋中,进一步强调此前绘画皆以笔墨为上,而到了徐崇嗣,用了“始”字,意味着徐崇嗣首创“用布彩逼真” —— 直接用颜色画出栩栩如生的画面。以至于北宋赵昌等人效仿之。郭若虚最后也总结了徐崇嗣不用墨色勾线而直接用颜色画出的画法,是他偶然为之兴致所然。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里记载:“国初,江南布衣徐熙,伪蜀翰林待诏黄筌,皆以善画著名,尤长于画花竹。蜀平,黄筌并子居宝、居寀,弟惟亮,皆隶翰林图画院,擅名一时。其后江南平,徐熙至京师,送图画院品其画格。诸黄画花妙在傅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筌恶其轧己,言其画粗恶不入格,罢之。熙之子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工与诸黄不相下,筌等不复能瑕疵,遂得齿院品,然其气韵皆不及熙远甚!”7这则文献资料与郭若虚所记载的对应比较,“诸黄画花妙在傅色,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这里介绍了黄筌一派画风的特点:画花卉精妙在用色,用笔极新细,强调他用线极细,几乎看不见墨迹,即墨线细到都快看不见了,然后用薄薄的很轻的颜色逐步染成;徐熙一派的特点则是墨线勾勒用笔明显且偏潦草,不工细,上色方式是略施丹粉。黄筌因惧怕徐熙超越,评价徐熙的画粗劣不入流。徐崇嗣为了证明徐熙一派的绘画实力,收敛其逸放一格的画风,而效仿黄筌一派妍丽细致的风格:亦不用墨线勾勒,直接用颜色描绘,称之为“没骨图”。
这里可以很清晰地释读出:没骨指的是“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其绘画效果与艺术表现力与黄筌一派不相上下,因此得以列入院品。徐崇嗣靠自己高超的画技,吸收借鉴黄筌一路画法,再结合本身洒脱的逸格气韵,独创的没骨画法,让黄筌一派竞争对手挑不出毛病。然而,没骨不是徐崇嗣平时的画风,他画没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证明其实力。不用墨线勾勒也一样达到黄筌一派画风的艺术表现力。徐崇嗣的没骨图与黄筌一派画风极其相似,其区别仅限于一个“更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一个“用笔极新细,殆不见墨迹”。
正因为开始创立的目的是出于效仿展现实力,其画面效果与黄筌一派的风格面貌很相近。但“皆无笔墨”与“不见墨迹”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徐崇嗣的没骨画法是不用墨线勾勒的工笔花卉表现技法,需要叠色渍染;黄荃的一路则是一种是用墨线勾勒,但墨线很细很轻,傅色浓丽,很容易通过颜色的叠加把墨线盖住了,以至于几乎看不见墨迹;这两者微妙不同,其画面效果十分接近。然而画法不同,所以徐崇嗣始作“没骨花”的意义和黄荃一派的区别也在于此。
追溯徐氏一路,北宋苏辙《王诜都尉宝绘堂》诗自注:“徐熙画花落笔纵横,其子崇嗣变格,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华。蜀赵昌盖用此法耳”。苏辙也点明了徐崇嗣变格,即创新、独创没骨技法;元代夏文彦在《图绘宝鉴》卷三记载:“徐崇嗣,熙之孙,画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始之崇嗣也。”8到了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里记载道:“戴冠卿云:‘没骨画创自徐熙之子,崇嗣擅名花卉,不墨勾,径叠色渍染而成,予谓祇可施之花卉耳。”9明代朱谋垔在《画史会要》里记载:“徐崇嗣,熙之孙,花鸟,绰有祖风。又出新意,不用描写,止以丹粉点染而成,号没骨图,以其无笔墨骨气而名之,尤喜为连树及坠地枣草虫蚕茧之类。”10
包括清初将没骨技法发扬光大的恽寿平,也自言“不用笔墨,全以五彩染成,谓之‘没骨’,徐崇嗣独称入圣”。从以上文献中,可以总结出,没骨这一表现技法始于徐崇嗣。《辞海》对“没骨”的解释:“中国画技法名。不用墨线为骨,直接以色彩描绘物像。五代后蜀黄荃画勾勒较细,着色后几乎不见笔迹,固有‘没骨花枝’之称。”故辞海解释有误,没骨非黄荃画风,而是徐崇嗣始创。
没骨一词的使用和恽寿平的“习古”
从没骨一词使用来看,没骨画自徐崇嗣创立以来,专指花卉题材范围,即没骨花卉。元代没有发现没骨文献资料的记载。到明清时期,没骨开始带上了意笔勾画点叶的意味。明代詹景凤《詹东图玄览编》卷二记载:“赵承旨小山水一片,法如徐崇嗣没骨花,不用墨描写,直以丹青点染而成。”这则文献资料显示,其认为赵孟頫画山水的方法,同徐崇嗣画没骨花如出一辙。这表明没骨一词的应用到了山水领域。明唐志契《绘事微言》里记载:“戴冠卿云:‘没骨画创自徐熙之子,崇嗣擅名花卉,不墨勾,径叠色渍染而成,予谓衹可施之花卉耳,不谓宋人有用大青大绿大丹大粉遂成山水,命为没骨山水。”此处出现了没骨山水一词,确定了山水领域的使用。
《明画录》卷六记载孙隆“写翎毛草虫,全以彩色渲染,得徐崇嗣、赵昌没骨图法,饶有生趣。”这里记载孙隆画翎毛草虫也使用没骨技法,至此没骨一词使用范围,从花卉、山水领域扩展到翎毛草虫等题材使用范围。然而从孙隆《芙蓉花图册》可见,此时的没骨图已带上了意笔的色彩,不需要叠色渍染,勾画点叶注重用笔的写意风格。孙隆所用的没骨技法与宋代明显不同,已变成了直抒胸臆的抒写性写意风格。与北宋初期徐崇嗣创立的叠色渲染工整细致一路的没骨画大相径庭。
通过对花鸟画史的梳理,恽寿平认为花卉写生共有两种,一是以黄筌为代表的勾线填色法,其二是徐崇嗣创制的没骨法。在上海博物馆藏恽寿平《花卉册》后,有一段他45岁时所书的题跋,诉说了他分析二家法门之异,并定宗没骨的原因。他说:“写生有二途。勾花范叶,细染细开,黄神矣。不用笔墨,全以五采染成,谓之没骨,徐崇嗣独称入圣。后世写生家稍能操觚者,悉祖述黄法,大谛以华赡工丽为宗,而徐崇嗣没骨一宗无闻焉。盖不用勾勒则染色无所依傍,学者殆难为工,故研精其法者鲜也。挽近以来,先匠名迹零落罕觏。含丹吮粉之徒,率沿于波流,攻其谬习,即黄筌遗法,亦汩于工人,晦蚀已久。间尝考之前古,研思秘赜,惟徐崇嗣创制没骨为能深得造化之意,尽态极妍,不为刻画。写生之有没骨,犹音乐之有钟吕,衣裳之有黼黻。可以铸性灵参化机,真绘事之渊泉也。因斟酌今古,而定宗于没骨云。”11恽寿平认为以徐崇嗣为代表的没骨一脉,造型没有轮廓线,纯用五彩颜色描绘,表现物象间面与面的结构关系,在技法上难度过高,致使学画者望而却步。其次,历代没骨写生佳作,随时光流逝泯灭世间,后世画家师古无门,导致谬习横行。恽寿平梳理画史,分析以徐崇嗣和黄筌所代表的两种花鸟画表现技法,确信唯有徐崇嗣的没骨写生能更生动地表现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故而“定宗于没骨”。恽寿平在师古中总结:“写生能师古人,则已脱去流俗畦径,自立体势然必进而师模造化,方能开辟奇境,创发丽思,神明于法度,为大雅之宗。”12由此可见,恽寿平为自己的没骨研究定立了方向。
恽寿平曾与好友唐炗、王翠共同探讨没骨写生的历史渊源和技法演变,这段经历可从故宫藏恽寿平、唐炗合画《红莲图》上的诸家题跋得以证实。《红莲图》里自述“徐熙(没骨法)无径可得,殆难取则”,因此恽寿平自言“惟当精研‘没骨’,酌论今古,参之造化以为损益”。由此,恽寿平终其一生都在研究改良他的没骨写生技法。
清代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详细描述了恽寿平没骨技法:“恽氏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点染同用,前人未传其法,是其独造。如菊花,凤仙,山茶诸花,脂丹皆从瓣头染入,亦与世人画法异。其枝叶虽写意,亦多以浅色作地,深色让主筋分染之。”这里的点染技法与小写意技法又有所区别,“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也即是先点,然后在点的基础上分染。此文献资料可以佐证恽寿平没骨技法“师古”研习之路:从宋代徐崇嗣不用墨线勾勒、层层渍染的工笔技法,到明代唐寅、沈周娴雅静谧的笔调,再孙隆等写意花鸟画中习用的“勾花点叶”法,再到清恽寿平点染的新画法。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恽寿平没骨技法师古却不模古,恽寿平在师承五代、两宋没骨画艺术的过程中,很好地继承了这时期造化之精神,注重自然中的真实美。绘画造型严谨,刻画精微,设色艳丽,沉稳而典雅。
正因恽寿平前期对五代、两宋的师承,克服了明、清没骨画中过分追求笔墨语言之放逸,而缺少宋人绘画之精微的艺术问题。其扬五代、两宋之长,避元、明、清绘画之短,两者融而化之。正如在其画论中所说:“宋法刻画,而元变化,然变化本由于刻画,妙在相参。”没骨法在画面中的作用,是追求画面“逸格”的审美情趣。
显然,恽寿平“师古”,但不盲目崇古。这与“四王”在师承古人中,所追求“复古”的审美观点全然不同。他试图以“师造化”的方式打破当时的“复古”之风,其目的是“自立体势”。如其题跋:“写生能师古人,则已脱去流俗畦径,自立体势,然必进而师模造化,方能开辟奇境,创发丽思神明于法度,为大雅之宗。”他在追求“师古”与“师造化”的过程中,努力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试图“自立体势”,找回属于自己的平淡天真。
注释:
1.〔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没骨图》,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4月1版
2.〔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
3.〔宋〕《宣和画谱》卷十六、卷十七,世界书局,2011年版
4.〔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三,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版
6.同注释1
7.同注释2
8.〔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三,《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第86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9.〔明〕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6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10.〔明〕朱谋垔《画史会要》,《中国书画全书》第四册,第52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
11.〔清〕恽寿平《南田论画》,《恽寿平书画集》第179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12.同11
(作者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关山月中国画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