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姬旦设计并生产出了一部质量上乘的车子,但没有车辆使用说明,对驾驶员的资质和能力也没有做出规范性要求。事情是由人干出来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者水平有限,或思考方式发生偏差,结果会大打折扣的。
西周的官员选拔延续商代的贵族世袭制,普通百姓即便再有能力,也没有渠道参与国家管理。后来创新出一种“贵族推举制”,经由名门望族推荐可以入仕为官,也就是说,有势力的个体可以成立“干部培训中心”。有能力而无社会身份的平民,如果想出人头地,只能投身依附于显宦人家。这个制度的实质是对政府公权的一种极大削弱,在政府之外,生成无数个有社会影响力的“帮派组织”。有些贵族的门下客卿多达数千人,其中“战国四公子”最为著名。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同时向多个诸侯国输送官员。“贵族推举制”是旧中国“帮派气候”的肇始和源头。
一直到汉代,具体是汉武帝时期,官员选拔的首个“中国标准”出台了,即察举制。
汉武帝刘彻是大皇帝,他首创并践行以儒家学说为治国方略,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个古代的皇帝,不搞“一言堂”,不以“朕的旨意”为核心,而以一门中国传统文化为治国的理论基础,这是很了不起的。所谓“罢黜百家”,是指法家、纵横家、黄老之学等其他学说,不适用于治国,但并不限制其在民间的学用和传播。西汉自汉文帝时起,废除“妖言获罪令”,不禁言论,由此成为古代社会唯一一个没有禁书的时代。
尊崇儒学是汉代的国家意识形态,是社会精神走向的导航航标。同时也落地生根,既然以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各级官员就要做儒学的内行,于是确立了“五经”制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成为官员必读书目。
察举制是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官员选拔面向社会,贵族和平民一视同仁。一个人熟读“五经”之后,再经过严格的专业考试,成绩优秀者,就取得了官员的上岗证。这是这项制度的精华所在。通过“规定动作”掌握了“特别技能”之后,才有资质参与国家管理,这个“特别技能”就是儒家的智慧。这个学而优则仕的制度,成为自汉代至清朝两千年间官员选拔的基本方法。
汉武帝还带了一个好头,也是开先河,给官考中的学霸以特别礼遇。依察举制的规定,每一届官考中的最优秀者,皇帝隆重接见,并亲自手书榜单,由重要官员到全国各郡县宣读颂扬,以彰显其名,“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史记·儒林列传》)。后世的科考状元,皇帝以女儿许配招为驸马,也是由此启发而来。
由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四个闪光点:第一,终结了贵族制,从全社会中遴选人才。中国是大国,地域广阔,民族多,人口众,如果以贵族世袭治理,会形成先板结、再动荡分裂的局面。
第二,这种官员选拔制度,熔国家治理、吏治建设、传承中华文化于一炉。中国地大物博,地域之间文化差异大,朝代更替也多,而且朝代与朝代之间不是顺治,是割裂和革命。这种“三合一”制度,确保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动脉渊源传承。最有代表价值的是元朝和清朝,这两个朝代是蒙古族和满族治理国家,正是因为这种选官制度的存在,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出现割裂和断流。
第三,以中国文化为基础选拔官员,既涵育着中国心,也给官员的权柄中增加了文化厚度,不是单薄的权治,而是以中国智慧治理国家。
第四,给社会底层人带来了希望亮光,平民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读中国古代历史,我看见了一个了不起的现象,也是事实,凡是给社会底层百姓带来希望,并有宽敞生活出路的时代,都是大时代。
《周官》的制度设计
《周官》是一部政治工具书。
《周官》是中国第一部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以及职能分工的专著,包含官制、田制、税制、法制、礼制、军制等内容。据汉代学者郑玄考据,《周官》的作者是周公姬旦:“周公居摄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土中,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洛邑,治天下。”
这一段话,包含着西周初年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周武王去世之后,成王袭位,因年幼由叔父周公旦任摄政王,总理国家行政。周公居摄期间作《周官》,创立国家管理制度。当时的国都在西安,为强化对东部地区的管控,修筑洛邑,即洛阳城。周公摄政七年,还政于周成王。
《周官》一书在秦朝经历焚书之祸,列为禁书,一度湮没。到汉武帝时,献王刘德从民间发现《周官》真本,献于朝廷,但秘而不传。到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刘歆父子校点典籍,此书立为官学,才首度公开。但此时仍称《周官》,到东汉时,郑玄为《周官》疏注,正式定名《周礼》。
献王刘德是汉景帝次子,汉武帝刘彻兄长,受封为河间王,去世后谥号“献”,史称“河间献王”。此公对中国古典书籍的保护和整理贡献巨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