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银银,字若雪,1989年生,陕西咸阳人。201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著名人物画家张小琴教授。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中国画院画家,中国书画创作院副秘书长,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工笔人物画创作与研究。
雷银银 《龙德在田》 绢本设色 55cm×85cm 2024年 以跨界票友际遇,加之画家挚友张小琴教授的推举,近年认识并渐次熟悉了青年女画家银银其人其画,虽说不上“熟读”,却也总会“悠然会心”,有一种“如故”的亲和感。
这“亲和”,既是实感所在,也有一份缘分所然。
银银原本是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优等生,后又考入国画系名师张小琴门下读研,深得导师器重。记得2016年夏初硕士毕业论文答辩时,我还有幸受邀列席评委,由此初识银银,虽短促而印象深刻。后来再见面时,乃应名师与高足“联袂”邀请,出席已是“长安城”小有“雅名”的银银画作雅集小展,青涩人本如故,端穆文本生生,由此“再握”,渐次“会心”而“熟读”而寻常道来“亲和”有加的了。
如今下笔为文,首先起念,如何为这种从艺术文本到诗意人本的“亲和感”之直觉印象,找一个所谓“学理性”的说法或曰“命名”,便自然而然想到人们常在嘴上挂着却也常荒疏于心的三个汉字:“静、净、敬”,以此拿来作“关键词”概括,似乎再合适不过的了。
实则,这三个有关汉语文化“基因”所然的关键字,拼音基本一样,发声也基本一样,吐字稀松平常、低调雅气,说来却非同小可。
三者之间,“静”与“敬”自丰元一,而以“净”为介,通和昭融。所谓:
无心净,不得身静;无身净,不得心静。无身心净静,何来敬天、敬地、敬之神性生命意识与诗性生命意识而安稳身心继而安妥灵魂?说到底,不仅汉语文化,包括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无论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向度的,都无非是围绕着这三个关键字而展开的呢。
由此反观进而反思,现今人类及人世间诸般所谓“精神危机”的困扰,究其根源,皆因没了静、净、敬的“根”性与“常”性。尤其是普遍丧失对自然的自然性、对人类的共同人性和对个人的自由独立性的敬畏之心,虽百般物质文明高歌猛进而在在精神危机四伏矣!
如此“书生意气”惯性使然“高谈阔论”一番后,再回转返观青年女画家银银人本与文本之浑然一体,其根本性“亲和”所在,源于关键三点:其一,青涩不争而得素宁之气质;其二,红尘不驻而得“内美静中参(现代·黄宾虹);其三,心中有敬畏、脚下有方位而得澡雪之气息与端穆之气格。且,如此操守,在年轻的银银这里,皆非刻意为之而实乃生性所然,加之银银作画,早早便确认了堪可融“静”“净”“敬”为一体的题材取向与艺术位格,恪守本源心性与本色气质,由限制中争得自由,于守望中获取跃升,进而视行旅为修行,侧身走过,自我安顿,于自然而超然之中,去探寻诗性与心性和谐共生的丰盈与坚实。
正襟散论至此,方回头想起银银自号“若雪”之笔名,了然此一“自圆其说”的意象性“命名”,已然内涵了素宁之“静”、纯洁之“净”和庄穆之“敬”,而三全其意、自明明之。转而细读其近年作品,仅就画于癸卯年夏月的《持莲观音像》代表作而言,那一种“如莲庄严如水清净”(自题跋语)的语感和语境,便确然堪可为证,无须过多啰嗦了。
小文至此,复“脑筋急转弯”于笔者本行之新诗诗学,想到一生未生养,唯伴诗人先生罗门端穆生生、岁月静好而百岁谢世的著名台湾女诗人蓉子,那首题为《伞》的名诗中结尾四句,借来绾束,或可更生几分余韵之莞尔——
一伞在握开合自如
合者为竿为杖
开者为花为亭
亭中藏一个宁静的我
(作者系诗人、文艺评论家、西安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