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03日
全国2.7万条乡村“老地名”被纳入保护范围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齐敏)民政部在日前举行的2024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乡村著名行动”开展情况。据悉,自2023年5月民政部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全国新命名乡村地名15.6万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20.2万块,2.7万条乡村“老地名”被纳入保护范围。
  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副司长王晓东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自部署以来,各地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全国呈现良好工作态势。坚持统筹谋划,因地制宜推进实施。各地积极推动乡村地名建设有关任务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方案、要点等,实现与本地区乡村振兴、乡村建设、农村改革等工作有机结合。目前,省级层面已普遍制定了方案,市县层面具体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坚持凝心聚力,多措并举汇聚合力。各级地名管理部门采取专题培训、实地研讨、推广典型等方式,进一步统一思想、厘清思路、明确要求。各地积极引导专家学者、乡村百姓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地名命名更名、采集上图、文化宣传保护等工作。总体上,各方面对乡村地名建设的认知度与关注度不断提升,正在汇聚起强大工作合力。
  坚持真抓实干,实施成效正在显现。在命名设标方面,各地注重将历史文化、民族精神、时代风范融入地名之中,命名了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地名,提振乡村精气神。全国新命名乡村地名15.6万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20.2万块,一批乡村街巷、山水林田湖草沙有了温暖的名字,畅通了乡村邮路,打通了治理“末梢”。
  在乡村地名文化建设方面,各地深入村镇走访采编乡村地名故事,开展乡村地名文化“上墙”、进校园、进社区等,去年共组织地名文化宣传展演活动1.36万场次,有效增进群众对家乡的情感认同。通过建立保护名录制度,已将2.7万条乡村“老地名”纳入保护范围,守护好精神家园。重庆、黑龙江建设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图文影像相结合,赓续地名文脉。
  在地名信息服务方面,开发上线了“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图微信小程序,依托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互联网地图,实现“一次采集、多方上图”,提高地名信息和农家乐、采摘园等兴趣点上图效率。浙江、安徽、广西等地开展数字地名、智慧标牌建设,借助地名标志助力乡村治理“一码知”,政务服务事项“一码办”。
  在地名利农惠农方面,各地深挖地域地名文化,用独特的地名文化故事为文旅项目增添文化含量。山东、四川、甘肃等地积极探索“地名+农产品推广”新模式,发挥地名品牌价值,助力“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建设,带动乡村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