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29日
陕西政协委员说“文化”
  1月25日,政协陕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陕西大会堂开幕。1月28日,政协委员们联组讨论,积极建言资政,为奋力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凝聚共识、汇聚合力、贡献力量。第四联组的政协委员们围绕“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展开讨论。
  填补小剧场话剧市场和文化节日的空缺
  近年来,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等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品走出陕西,形成了独特的“陕派话剧”现象,成为陕西文化又一新的标志性符号。
  大型话剧容易受到投入成本高、创作周期长、回收资金慢、推广运营难等因素制约,而发展小剧场话剧优势明显。陕西作为文化大省,理应率先填补小剧场话剧市场和文化节日的空缺,让家门口的文化大餐成为陕西文旅发展新动能。
  为此,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市妇联副主席孙维建议依托大节庆,开辟小戏节,以陕西省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陕西省阅读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活动为依托,开辟小剧场戏剧节;依托商业体,盘活小空间,推动大型商业体、文化街区、旅游景区、电影院等不同空间多方式利用,打造小剧场文化场所新业态;培育新人才,提供好平台,鼓励相关院校开设小剧场话剧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演员、导演、编剧等人才。
  应重视加强与高校联合培养文学人才
  长期以来,陕西省形成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学陕军、西部影视、长安画派、陕西戏剧四大文艺品牌,在文化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名家,但是仍存在文艺人才流失严重、梯队赓续与传承断层现象。
  陕西省政协委员陶怡秀建议推动出台适应文艺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继续组织实施“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扶持计划”,特别应重视加强与高校联合培养文学人才,在西北大学等高校建立文学人才培育基地,常态化打造陕西文学后继队伍;打造西部影视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大对青年导演、编剧和理论人才的培养,形成合理机制和人才结构;加大长安画派专业创作与理论评论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扶持力度,建立省级“老帮青”平台及传承团队;建立健全戏曲院团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培养秦腔编剧、导演、舞台、表演、研究、评论等各方面文艺人才。
  将陕西省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纳入“新基建”
  当前,打造数字化文化平台底座和创新生态,全面融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是文化数字化战略在陕西落地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和战略性工程。陕西省政协委员李晓敏建议加快全省数字文化产业总体布局。积极打造西安市以秦创原到西安高新开发区产业带为中心的数字文化产业核心区,积极推进形成“圈层结构”的产业空间布局态势,组建延安市、宝鸡市、汉中市分别以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工业文化、数字汉蜀文化为特点的三大文化产业带;加快文化大数据池建设,积极将陕西省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纳入“新基建”;完善重点企业引导机制,积极布局数字文博和文创产业,打造“数字+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增强人才创新赋能力度,建立高层次数字文化产业人才柔性使用机制,畅通“硬引进”和“软引进”双渠道,探索高层次人才服务的“双地”模式。
  推动陕西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旅游中心
  以入境旅游为抓手,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在国际交流中讲好陕西故事,可以提升陕西省文化资源国际传播能力,释放旅游消费潜力。
  陕西省政协常委李莉建议,积极打造入境旅游营商新环境,对发展入境游的相关旅游企业实施文旅行业惠企政策支持;优化签证和通关政策,提高电子签证覆盖率,进一步提升签证办理效率。尽快恢复原有国际航班,开辟新的国际航线,持续提升入境陕西的可进入性与便利性;在传统旅游观光产品和休闲旅游线路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开发更多符合入境旅游者消费习惯的新线路、新业态;深化旅游形象宣传,做好旅游市场营销,拓展现代融媒体传播渠道,深化陕西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发挥入境旅游“民间外交”功能,推动陕西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旅游中心。
  西安、渭南两地打造西渭文旅融合“大通道”
  近年来,西安、渭南两地就西渭文旅融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更好地促进西渭文旅融合,陕西省政协委员、渭南市政协副主席王志斌建议统筹西渭融合发展中的文旅融合发展板块,支持渭南深度融入西安旅游发展格局,推动两市文旅融合发展成为西渭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打造西渭文旅融合“大通道”,统筹利用两市文化旅游资源,共同建设一条现代化的攒点成线的旅游大通道,让来往两地的游客能以最短时间、最低廉消费、最优质服务尽享两市文化旅游之乐;建立西渭文旅融合大联盟,依托在西安举办的重大活动,联合开展旅游主题、精品线路推介,实施旅行社联销机制,推出旅游联票、“文旅惠民一卡通”、助企惠民旅游消费券等产品,实现政策互惠、游客互送、市场共享;推动西渭文旅产业大协同,支持陕文投、曲文投、陕旅集团等龙头企业,与渭南共同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大华山旅游产品提升项目以及陕西黄河文化标识集中展示区。
  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协同联动建立横向文旅产业集群
  陕西省汉江流域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既有秦巴山地生态景观,也有汉水丹江秀美风光,更是中华“汉”文化发祥地,文旅资源丰富。省政协常委杨东明建议三市协同联动,深入挖潜“汉文化”产业价值,构建以“汉家历史文化”为主线,建立横向文旅产业集群,以“汉文化+”辐射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吃、住、行、游、购、玩、娱全方位旅游精品项目和产业体系;引进举办“汉文化”主题的国际性、全国性影响力赛事,孵化“汉文化”中医概念养生餐饮、旅居康养等系列新型业态;打造“互联网+”全域旅游,提升文旅融合硬件实力,通过以“汉”兴汉,融合发展。立足绿水青山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汉江流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用好山(秦巴山)、水(汉江水)、茶(富硒茶)、康(新康养),打造“诗画汉江、古韵陕南”旅游品牌,推进汉江流域现代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美术馆馆长杨超建议,陕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化资源,具有打造文化强省的深厚基础。陕西又是“一带一路”的东方起点,这个起点不仅是经济起点,也是文化起点,更应该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实现由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转变。
  任何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市的建设都应该寻找切入点,通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全方位跃升。文化强省和强市的基础条件是公共文化设施的建构,建议以全省美术馆建设为突破口,打造陕西文化艺术大平台,以文化艺术大平台推动陕西文化艺术在展览、研究、国际国内交流方面的领先和引导地位,全面提升陕西文化艺术活力和创新能力。
  建议制定较高待遇标准以稳定、引进一线文艺人才
  陕西是世界瞩目的文化资源富集之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肩负着特殊而重大的历史使命。文艺是陕西文化资源实现现代转化的重要领域,也是陕西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领域,进一步发挥文艺助力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支强大的文艺人才队伍。陕西省政协委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震建议制定薪酬、住房等方面的较高待遇标准,以稳定、引进一线文艺人才,这样,不仅可以留住现有一线文艺人才,而且还可以引进一批省外的一线文艺人才;制定高端文艺人才的培育和引进计划,在充分考察调研基础上,制定高待遇、高配套、高级别的待遇标准,稳住现有标志性高端文艺人才、引进国内外标志性高端文艺人才;制定文艺管理人才的保护、保留制度,大力支持那些有担当、有能力、有情怀的文艺管理人才,为他们排除困扰,让他们安心管理工作,为陕西文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创建“汉唐服饰文化节”打造西安文旅城市名片
  如何让古都焕发新颜,激发西安的文化魅力,激活西安的独特历史文化沉淀,让“国风之美”持续走向全球,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西安、爱上西安、留在西安?
  陕西省政协委员罗义建议在陕西设立“汉唐服饰文化节”,打造陕西文旅新IP。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全省旅游资源;充分发挥陕西高校资源和文创资源,讲好汉唐故事;吸引国内外旅游机构,共同打造节日内容;以服饰文化节为平台,建设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文化经济圈;降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游客来陕旅游成本;加大城区接待能力的建设,提高城区旧房及闲置房产利用率;以“服饰文化节”为主线举办各种节庆活动;以“汉唐服饰文化节”为IP带动整个陕西旅游业的发展。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