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是一个民俗意味浓郁的节日,在老家山上有这么一句俗语:“过了腊八,长一杈把”,意思是过了腊八,白日就比原来长了一杈把。这倒是很形象的,白日长了,长了多少,就是一杈把那么长。童年时,山里几乎没有手表,人们看时间呢往往参照山或者树木的影子。我们小村下秦涧对面就是王家坡岭,再远一点就是假宝山的山峰,人们往往会以日头从这山岭的什么地方升起确定节气、时间。
说起腊八,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关于腊八节的起源,学界尚有争议,但一般认为古代的腊祭仪式为其雏形。随着社会的发展,腊八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民俗节日,被赋予丰富的情感。
腊八节,重要的内容是喝腊八粥,也叫吃腊八饭。腊八饭,在全国各地应该有所不同。在老家山上,一般是在锅里煮上红豆、核桃仁、毛栗、红枣、南瓜等,汤熬好后下面条,面条一定要多,饭做得很稠。各家放的东西都不一样,但红豆和核桃仁、毛栗三样是必不可少的。童年时,山里菜很少,那一碗浓浓乡土味的腊八饭可是上好的享受,把农人们一年的辛劳和对来年的期盼全都煮在里面了。
说是过了腊八,日子长了一杈把,这还有另一层含义。按节气说,从冬至那天起,白天就一天天长了,山乡农人们特别在乎腊八,说的是闲了一冬,从腊八开始又要开始为来年春天忙活了。白日长了,就要好好干活了。当时最主要的农活就是担肥。山里那时基本上不施化肥,都是牛粪、猪粪、羊粪等农家肥。人们挑着两个筐,一担又一担往地里挑,远的地要走上好几里。大人挑,小孩也挑,弯弯的山路上,到处都是担肥的人们,这就是春耕的序曲啊。基本上每亩地按三百担肥挑,多的也有五百担。施足了农家肥的土地,庄稼长势格外好。人们往往从庄稼叶子颜色的深浅,以及禾苗的长势评判谁谁勤
快,谁谁懒汉。
过了腊八,妇女们也忙活了。主要是忙着收拾家里,要把全家大小的衣服都要拆拆洗洗,条件好的呢还要做新衣服,家里家外还要大扫除。腊八后,哪天蒸年馍(要足够正月十五以前吃用),哪天刷屋(当时山里人主要是用红胶泥把墙上刷一遍,或者是用报纸裱糊),哪天做豆腐(当时豆腐是过年主要的菜品之一,家家都自己做),哪天杀鸡杀猪,哪天煮麻汤等都要有明确安排。
做豆腐呢,是用石拐磨磨,各家轮流做,也互相帮忙。点豆腐呢,用石膏点。做豆腐,一般用黄豆,也有用青豆做,极少用黑豆做。人们都认为青豆做的品质最好。做豆腐,水也很讲究。人们往往选用上好的泉水。我们村东沟的泉水最好,人们有的会走上好几里路专门挑泉水。做豆腐,人们往往互相帮忙。谁家一斤豆出豆腐多,谁家的豆腐细,谁家的豆腐香,都是唠唠叨叨的热门话题。做豆腐还能喝上豆腐脑,这豆腐脑和现在街上卖的可不一样。是刚点好的豆腐,盛上一大碗,放点盐和葱花,就吃开了。那带着浆水味的豆香非常馋人,所以做豆腐喝豆腐脑是小孩们特别期待的。不光做豆腐要互相帮忙,煮麻汤也是必须互相帮忙的。所以村里哪家是哪天都排好,尽量时间不冲突。准备年馍呢,其中还有摊不翻馍。那时山里麦面少,主要是玉米面,所以粗粮细作。不翻锅呢,每家都有一个。摊馍时至少要七八个,所以各家的互相借用,所以日子也得排好,互相也帮忙。乡里乡亲,那份浓浓的情谊,互帮互助的情分,非常令人怀念。
俗话说腊八过了就是年,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内容呢,就是腊月廿三祭灶。祭灶是非常隆重的,人们都用平时舍不得吃的上好白面烙烙馍献祭灶神爷。记得爷爷奶奶总是神神秘秘、虔虔诚诚地祭灶,希望灶神爷在向玉皇大帝汇报时多说些好话,希望来年更多地赐福,带来好运。
这祭灶神,把灶神恭送天庭了,还要迎回来。迎灶神呢是除夕晚上。十二点时上香跪迎,让神祇护佑全家。山村里特别重视灶神,我觉得一口饱饭是世世代代的基本追求和渴望的原因吧,民以食为天!
腊月廿三祭灶神后,过年的准备工作就只剩下最后的大扫除了。俗话说“二十五,扫尘土”,全家齐动手,把家里家外最后再彻彻底底扫一遍。这过年的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接下来的几天,人们也不担肥下地了,互相串串门,拉拉家常,说些谁家的牛冬膘好,谁家的牛生了牛犊,谁家媳妇孝顺,来年地里种什么等等,朴素的乡土让山村充满生活的情调。
民俗,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原生态的信俗、价值和追求,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民族基因。一份家国情怀,一份家园的热爱,互帮互助的友爱,向善向美的情怀,这些都是非常非常珍贵的,更是永恒的!
家乡如虹,腊八有讯,岁岁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