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央视反腐纪录片播出,曝光了原国家足球队主教练李铁于2015年操作的一场假球:时任河北华夏幸福主帅李铁为了率队打入“中超”,授意助教郑斌用600万巨资“委托”深圳宇恒球员黎斐贿赂同队球员“让球”。事实是,黎斐却没有给队友分钱,只是坐等自己球队输球后,暗中私吞了这600万巨款。
令人意外的是,伴随着全社会关注“足球反腐”的热度,黎斐涉嫌违法犯罪的这一操作引发的轰动效应,甚至直逼李铁的“风头”,成为一个网红段子。有人说黎斐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精算师”,分析出自己球队的状态斗志不足,不需要“做工作”也会输球;有人说黎斐这一举动“救了很多队友”,没有将大家拉入违法犯罪的渊薮……
乍看之下,“黎斐的段子”只是给公众带来一段谈资,给“足球腐败”增添一笔黑色幽默,但事实上,这种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非常隐蔽,不易暴露,造成的危害效应却非常大。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小夫妻希望第二胎能生个女孩,就有邻居大妈介绍“神医”,只要出5000块钱买个偏方,保证要生男孩生男孩,要生女孩是女孩,如不灵验,费用悉数奉还。小两口就花钱买了偏方,果然如愿生了一个女孩,全家喜不自禁。时隔不久,“神医”却被人揭穿,原来这5000块钱的“偏方”就是普通奶粉。“神医”每每收钱后就坐等结果,如若生得称心,5000块就笑纳,生得不遂心愿,5000块钱悉数退回。
这个例子与“黎斐的段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就是这些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都是揣准对方的心理来蒙骗、索贿。有些人对外包装并释放出自己“能量大”“人脉广”“有门道”的信号,在包括各类招聘考试、职称评审、职级晋升、选聘提拔,甚至廉租房分配、低保申请等民生保障事项中,不论任何流程规范、制度严格和公开、公平、公正的事情,都营造出要“找关系”“花钱办事”的气氛,造成一些人的焦虑感,利用“以防万一”“宁信其有”“花钱买放心”的心理,扮演“掮客”角色,守株待兔,达到“空手套白狼”索取贿赂和骗财骗色的目的。甚至还有极个别负责经办工作的公职人员,利用一些当事人“不走后门不踏实”惯性心理,只收钱,不“出力”,坐观事态成败。
这种“隐形腐败”“隐形诈骗”的存在,让人“细思恐极”。不仅是因为这些人在收取好处后并无违规“办事”的具体过程,所以更显隐蔽、更难查处,更因为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会不断制造出必须“找关系”“靠人情”“走后门”“花钱办事”的氛围,严重破坏社会风气,对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造成巨大危害。
黎斐没有那么复杂,并不需要像人们想象中那么费心耗力去“分析判断”球队的状态、斗志、输球赢球概率,只是收钱坐等结果罢了。“黎斐黑吞”的段子却没有那么简单,这种“骗贿”的行为,会造成误导,严重侵蚀和危害社会风气。
因此,对这类具有“骗术含量”的“隐性诈骗”“隐形腐败”违法犯罪行为,在严厉打击和查处的同时,还应当对其案例及时进行曝光,加强揭露、警示和防范的宣传教育,增强大众辨识和抵制的自觉性,以维护风清气正、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