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3日
先生虽去 风范长存 ——忆沈鹏先生
○ 孙茂荣
    沈鹏先生致孙茂荣信札

  1984年,我在临海市大石供销社工作。我们几个爱好书画的朋友,经常相聚在一起。有一次,我的好朋友金永铭兄带来了一本新买的草书字帖给我看,书名《沈鹏书杜甫诗二十三首》,说这字好,我当时也不太懂,只觉得这字写得别有韵味,同当时其他书法家都不一样,一看,书写者沈鹏,扉页介绍,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为此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5年11月11日,好友金永铭不幸车祸遇难。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冒昧致信沈鹏先生,信寄至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转沈鹏先生收。把自己从朋友处看到他的这本字帖以及读了他的草书感受告诉他,并询问他手头还有没有这本字帖(因为我居乡下买不到这本字帖),如有请寄一册予我,书款邮汇给他。随信并附,如有可能,先生可否赐笔为我写一幅字。
  没过多久,就收到沈先生寄来的草书字贴和一幅字,这幅字写得非常精彩,是杜甫的《客至》诗横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茂荣同志嘱沈鹏,沈鹏之印(方去疾所刻)”。那个年代,都称“同志”不时兴称“先生”,不久送去装裱后,挂在寝室里,时时欣赏,懂书法的人都说好!你看他匠心别运,字无碍眼,句无离散,行无拘束,章不失度。沉重浑厚而笔画跳跃自由;论起落,不假雕琢而出神入化,论行笔,迟滞涩凝而不颦媚甜俗;论萦带连断得宜而不气结流滑;论连绵,俯仰开阖而顾盼生姿;论字距,或疏或密、错落有致;论行间,揖让进退,相映成趣;论形质,枯润浓淡,咸得其宜;论气韵,朴实敦厚,拙中见巧,翰逸神飞,善于融汇众家之长,独出机杼,可谓艺术珍品。曾有两位书画收藏家到我家,见到沈先生这幅艺术精品,赞不绝口,有意高价收藏,求我转让,被我婉拒了,我说沈先生送给我的法书,这不是用钱可以衡量的,这是一份情意、一份关爱,你出再多的钱,我也不卖,卖了,就对不住沈先生。
  1986年6月,沈先生又将新出版的长卷《沈鹏书归去来辞》(刘海粟先生题书名)寄给我,并在封二签名“沈鹏一九八六年于北京”。此作品恣肆矫健,气势磅礴。出奇制胜,尤其精彩!此时先生已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收到书后我回信并寄去几朵本地新茶,以表谢意,同时询问《吴玉如书法集》何处有售及首届中青展作品集有无出版事宜(先生回信见附图)。
  1988年8月,先生又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汇聚先生历年佳作的《沈鹏书法选》寄给我,其中三十六件艺术精品汇在一册,琳琅满目。
  后,先生从书协副主席、代主席到主席、名誉主席,更加繁忙,加上年事已高,怕打扰,才疏于联系请教了。
  2006年元月,本人从媒体得悉,先生出版了诗集《三余诗词选》,我即去信求先生惠赐一册,先生即在内页用钢笔签名并题上款“茂荣君惠鉴,沈鹏二〇〇六年元月”,同年12月又寄来了《沈鹏诗词近作二十首》并在扉页用毛笔题上“茂荣君雅存,沈鹏二〇〇六年十一月”。
  以后,通讯发达,写信就少了。与沈老通过几次电话,电话中沈老勉励我,要多读书,开阔眼界,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要读一些哲学、美学方面的书,还要读中国画论、书论、文论、诗论、二十四诗品等。要学会作一点诗,了解各种文艺思想,对书法也有好处,不要只为书法而书法。书法除了临帖,读帖尤其重要!要用心去体会,要提高自己的欣赏眼光,不要局限于一点,要散发出去,书法要写出自己的思想,写出个性。书法,抒发,要写出性情。
  2022年12月,我从媒体上得知,百年老店荣宝斋成立“荣宝斋沈鹏诗书研究会”,我立即写了一首贺诗寄给沈先生:

   沈鹏先生草书诗词赞
  诗书并妙迈前贤,
  椽笔纵横舞大千。
  墨化龙蛇看不及,
  出奇制胜似张颠。

  沈鹏先生是当代书坛大家,尤以行草享誉天下,一纸难求,片纸只字,世人宝之,赵朴初先生尝赞其“大作不让明贤,至所欣佩”,启功先生也曾给予高度评价:“所作行草,无一求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
  沈鹏先生书法诸体皆擅,但成就最杰出的是草书,他喜用长锋作书,一支长锋毛笔在他手中上下舞动,极有节奏韵律感。纵横跌宕,摇曳多姿,个性独具,在传统帖法的基础上掺以碑版的雄强、矫健,以碑化帖,线条迟涩相生,筋骨老健,结体灵活生动,章法自然天成,将明清以来王铎、傅山他们开创的行草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沈先生的书法,率真如意,质朴自然。既有碑的雄强,又有帖的韵味,巧拙相生,线条质量极高,飘逸而不轻佻,拙重而不刻板。加上沈先生学养丰赡、品格高尚,故其书法随心所欲而不逾距,达到挥洒自如的境界。
  沈先生作为编辑出版家、美术评论家、书法教育家,站在艺术前沿,遍览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继承、发展有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提出中国书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定并贯彻“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十六字方针。专注美术、书法理论和实践研究,撰写评论文章百余篇,评论文集《书画论评》《沈鹏书画谈》《沈鹏书画续谈》《书法本体与多元》及各类书法作品集共五十余种。发表古典诗词千余首,先后出版《三余吟草》《三余续吟》《三余再吟》《三余诗词选》等。重视青少年书法教育,积极呼吁普及书法知识,培养书法人才。热心公益事业,多次捐款,设立四个基金会以及“沈鹏艺术公益基金”,推动当代书法的发展。对当今书坛的各种探索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胸怀宽阔,兼容并包。作为诗人,除主题创作有要求外,先生平时多写自己创作的格律诗,有感而发,无论是印度洋海啸还是防疫,先生都心系民生,悲天悯人。古人云:诗言志。自书自诗,诗书合璧,可称至宝。
  现在,先生走了,再也无缘聆听先生教诲了,我悲痛不已,先生去天堂与王羲之、张旭、怀素、米芾、傅山他们论书了。
  (作者系浙江临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