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地方有闹冬习俗,我家乡清涧的闹冬习俗与别处不同,谓之熬冬。
记得往年冬至前夜冷得滴水成冰,母亲将白天从集市上买回来的羊头猪蹄羊蹄在灶火上“燎”去毛发,再用镊子仔细拔干净。此时,窑洞里弥漫着一股难闻的焦煳味,谁也意想不到喷香的美味会在下半夜等着我们。故乡习俗用冰块融煮羊头和猪蹄羊蹄。傍黑时就将这些食材一股脑儿炖到大铁锅里,盖上石锅盖。不用煤块,只在炉灶里塞进一根又粗又长的木柴,大铁锅里便响起汩汩的烹煮声,不一会儿,灶间充溢着诱人的煮骨头的香味。我那时刚读过一部奇书,说有一妇人仅用一根柴火、一大碗油酱,并茴香大料,拌得停当,不消一个时辰,把个猪头烧得皮脱肉化。现在看见母亲烧煮猪蹄羊头,不禁联想到那奇书中的妙人儿。当熬煮到半夜时分,羊头猪蹄就被熬煮得肉酥骨离,揭开石锅盖,一股热气腾腾的香味扑鼻而来。母亲挨个唤醒睡眼朦胧的孩子们,让大家啃猪蹄羊蹄闹冬。又温来一壶酒,祖父和父亲盘腿坐在热炕上就着竹叶青啃羊头。祖父抿一口酒,眯起眼,咂吧一下舌头,那般香甜惬意的模样,令人艳羡。
酒干肉尽,剩下的汤,要烩一锅羊杂粉汤,也是熬冬美味。羊杂粉汤由肉汤和一些羊杂碎烹制而成,佐以生姜、紫皮蒜、朝天椒、酱油等,等汤烧滚后,放进事先泡好的粉条,再加入泡发的黄花、木耳,出锅时撒一把碧绿如茵的蒜苗香菜,一锅色香味俱全的美味羊杂粉汤即成,味道香辣可口,令人馋涎欲滴。通常情况下,羊肉粉汤做好后,虔诚的主妇们要先盛出来一碗,端端正正供奉在神龛前。
北方地域辽阔,各地熬冬饮食不尽一致,但隆重程度却大致相同。与我们一河之隔的山西省,一些地方喜欢吃馄饨或蒸饺,大多以羊肉为馅,取阳生之意,配以桂皮、良姜、肉桂、豆蔻等十余种芳香药物和调料,与擦丝剁碎的萝卜一起拌馅,包制笼蒸,一刻钟即熟,皮薄馅嫩,吃时破皮一口水,咬开馅成丸,佐以油泼辣子老陈醋,鲜而不腻,香味悠长,且有强身健脾、开胃驱寒之功效。大同地区讲究吃炖肉,民谚曰:“熬冬不吃肉,冻烂脚趾头”。河曲有“拜冬之俗”,饮食娱乐,佐以羊羹,枣酿羔羊,系“明酒遗风”之意。除饺子馄饨之外,有些地方以糕为食,如和顺“迎东就年”吃油糕,灵石吃黍米糕,平陆“闹冬”风俗鸡肉蘸素糕配羊汤而食。而在陕北毛乌素边缘的靖边县,也有吃鸡肉蘸糕的习俗,热乎乎的素糕配上喷香的炖鸡肉,那才叫一个香。
故乡熬冬,还要“炒百虫足”,我们那里称作炒冬。逢冬必炒,包括黄豆、高粱、玉米、小麦等五谷和麻子、南瓜子、葵花籽、花生等油料作物一应都是现成的炒料,都可以尽情爆炒,大快朵颐。还有一种炒货叫“糕泡泡”,最受孩子们喜爱。就是把蒸熟的软米糕搓成指头粗细长条,再切成见方小块,在锅里放入细沙,慢火炒熟。烹制好的糕泡泡,口味香甜、干硬脆香,久储不坏。当能干的主妇们在灶间大显身手,一边熬煮,一边爆炒搅炒,便缓缓拉开了熬冬的序幕:大锅热气腾腾,咕咕嘟嘟熬煮有声,小锅哔哔剥剥香味扑鼻,那些美味未曾到嘴,已馋得人有点忘乎所以了。
故乡熬冬还有卜丰歉、镇邪祟之俗。据《清涧县志》记载:夜置水碗于碾磨上,翌日清晨视碗中结冰凸凹之状,预测来年年景。观察哪一边冰冒得高,则视何方为丰收。还要察看冰之裂纹。裂纹朝向何方,或纹长、纹深、纹多,则视何方为丰,相反的方向则为歉。现在不再有这种占卜行为,但是老祖先善于观察生活和总结经验的生存智慧,还是令人敬佩不已。
节气鲜活在民间习俗中,逢冬熬一熬,炒一炒,愈发过得神圣而隆重。无论是熬煮得喷香扑鼻的羊头羊蹄猪蹄,还是倍香倍脆的炒糕泡泡,抑或是一碗羊杂粉汤的美好记忆,都是老百姓熬冬迎新年发自内心的欢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