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0日
陕西“大动作”: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
  为加快推动文旅产业发展,聚力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促进全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陕西又有了“大动作”。近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并成立省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1月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官网发布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为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建设提供明确“指南”。“指南”包括“以文塑旅,厚植文化根基”“深化融合,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品牌引领,加强宣传推广”“夯实基础,提升服务水平”“加强统筹,完善保障措施”5个方面26项具体措施。
  广泛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创新办好品牌性群众文化活动  
  措施要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等项目。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文物主题游径建设,积极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完善非遗保护制度体系,加强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制定地方戏曲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强秦腔品牌。
  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展演。把“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陕北民歌”等特色文化品牌更好融入文旅产品和服务。扶持一批文学、美术、影视、戏剧、音乐等精品力作,加强对剧本、编导、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和优秀创作人才的资助,对国家级奖项的文艺作品创作单位给予奖励。
  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将延安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西迁精神等融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持续提升13处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优化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串联上海、嘉兴、井冈山、遵义等城市红色资源,联合开展红色旅游目的地营销。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逐步实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错时延时开放。广泛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创新办好品牌性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实施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行动。创建30—40个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80—100个示范乡镇(街道)。
  到2026年建成2—3家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
  做精一批旅游景区、打造一批品牌旅游线路、壮大文娱演艺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一批商旅名街、做强会展经济、做大赛事经济、有序发展出版印刷发行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等。力争到2026年,建成2—3家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新增2家5A级旅游景区,逐步实现5A级景区各市全覆盖。力争培育3—5家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以上、8—10家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景区(街区)。
  更好发挥西安旅游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跨区域旅游协作,推动全省景区景点串点成线,引导客源流向全省各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做强一批艺术团体,着力改善基层文艺单位创作、生产、演出条件。加快文艺演出院线建设,整合剧场和剧目资源,促进优质演艺资源共建共享。支持在景区景点开展驻场旅游演艺、流动性文艺演出、沉浸式演艺活动、非遗技艺展演。推出一批具有陕西符号的文化文物、戏剧、动漫游戏衍生品等文创产品和数字产品。丰富藤编、毛绒玩具、泥塑、剪纸等产品文化内涵,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做大舞美道具、汉服制造等业态,做强产品设计、制造、营销、代理服务、品牌建设全产业链。
  鼓励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渠道融合发展
  积极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创建10个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个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0条以上特色突出、商文旅融合的商旅名街、特色街区。做强陕菜品牌,推选一批具有地域标识和文化内涵的陕西风味美食,打造“寻味美食去旅行”品牌。
  提升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杨凌农高会等影响力,打造煤博会、钛博会、文博会等品牌展会。支持引进和承办奥运会资格赛、单项世锦赛(世界杯)、全国总决赛等一批国际知名和国内顶级体育赛事。
  实施“数字出版”战略,加快全流程数字化建设,鼓励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渠道融合发展。到2026年,建成3个以上西部一流的出版印刷发行产业基地(园区),形成3个特色鲜明的出版印刷发行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出版印刷发行企业达到320家以上。迭代升级乡村旅游标准,提升休闲农业、农家乐、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等产品质量。到2026年省级旅游特色名镇总数不低于20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总数不低于350个。
  争取国家重大外事文旅交流活动落户陕西
  合力打造文旅品牌。制定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方案,明确形象鲜明的主题宣传口号,设计特色突出的宣传标识,发布系列宣传产品。
  加强国际交流互鉴。加大144小时过境免签、口岸签证等政策推介力度。完善入境旅游服务。争取中美旅游高层对话等国家重大外事文旅交流活动落户陕西,支持文化旅游企业、机构参加各类国际文化和旅游展会。加强与北京、上海等入境旅游枢纽城市合作,发挥世界城地组织亚太区旅游委员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平台作用,不断扩大陕西旅游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加强国内交流合作。针对主要旅游客源地开展精准营销,加强与国内大型线上旅游运营商合作,建立陕西旅游品牌专区。实施“引客入陕”计划,与相邻8省(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沿黄省(区)等开展结对互游、游客互送活动,探索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合作路径。
  尽快提升沿黄公路旅游交通设施建设黄河旅游风景道
  加快智慧文旅建设。加快建设智慧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酒店,全省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逐步实现5G网络全覆盖。优化升级陕西省文旅产业运行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逐步实现A级旅游景区客流、视频数据全部接入。加强文旅产业统计监测分析,建立文化和旅游部门与公安、交通运输、商务、统计、出入境等部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推动利用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旅游消费场所,打造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支持文旅项目建设。健全文旅重大项目“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动态管理机制,建设一批具有支撑、牵引作用的文旅产业和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加快建设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秦岭国家公园。打造沿黄公路等一批自驾旅游环线,推进“大汉紫道”西汉帝陵文化长廊建设。
  完善文旅交通设施。加快建设“城市—城市、城市—景区、景区—景区”的快进慢游交通线,构建立体化公共交通网络。推进“高铁无轨站”“城市候机楼”建设,提升“行李直挂”“徒手旅行”等服务水平。尽快提升沿黄公路旅游交通设施,建设黄河旅游风景道。推广子午、高桥服务区等经验,实施一批高速公路服务区景区化改造提升工程。
  加强市场监管服务。优化景区管理,科学设置线上线下预约渠道,简化预约程序,延长热门景区景点开放时间,增加弹性供给,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游览需求。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健全文化和旅游、公安、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文物等部门联动机制和安全综合监督管理机制。提高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成立陕西省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强化组织实施、加强改革创新、加大财税金融支持、优化用地政策、强化人才保障。
  成立陕西省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大统筹大联动大协调推进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共享的大文旅发展格局。
  推动国有文旅企业功能性重组,加强旅游相关资源整合重组,做强做大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中国旅游集团20强、全国文化企业30强企业来陕投资。将重大文旅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等。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依法依规发展文旅产业。
  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文旅人才培养培训联动机制,建设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进人社工作服务文旅产业园区和相关企业发展,加大领军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切实发挥省级“六个一批”人才工程、“双百人才”扶持计划引领示范作用。设立名家工作室,建设文化和旅游高端智库。
  陕西省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陕西省常务副省长王晓、副省长徐明非。副组长为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谢泱、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鲍永能、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高阳。成员包括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广电局局长武勇超,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赵新勇,省教育厅副厅长赵昶葆等21位全省多个部门相关领导。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项目推进组、宣传营销推广组、要素保障组四个工作组。
  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紧盯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目标,强化“大文旅”概念,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遵循市场规律,宜链则链、宜群则群、链群结合,推出更多高流量旅游目的地、优质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加强政策引导,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和人才培养,整合各方面资源,强化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保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到2026年,力争全省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万亿元、旅游人数超过9亿人次。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