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9日
《闲看秋风》出版记
○ 张焕军
  七月末的时候,印厂把书籍送来了。之后不久,文川兄为小书设计制作的藏书票也送了过来。就这样,在好友们一路呵护下,《闲看秋风》这本小书如期完成了出版过程,赶在临近退休时面世了,成为自己花甲之年最好的纪念。
  打开一包,从中抽出一本,拿在手里打心眼里喜欢。所以如此,一是开本大小合适,拿在手里不轻不重;二是装帧设计合适,简洁清爽低调;三是印刷质量合适,字号纸张恰好。这要感谢西北大学出版社此书的责编刘栓先生和美编谢晶女士。是他们的用心良苦使得这本小书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他们给予了这些不会说话的文字以生命。就我而言,先暂且不论文章写的水平如何,单就由一个个文字转化为一本本书籍,这其中包含着的辛苦就足以让我欣慰和感动。
  在《闲看秋风》出版之前,我已经出版了三本散文随笔集。分别是:2015年5月出版的《换一种方式去开始》;2016年10月出版的《换一个角度去思考》;2019年9月出版的《换一种心境去生活》。三本书都是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同样,编辑老师为此付出了不少心血。在出版最后一本,即《换一种心境去生活》时,听取了三秦出版社副总编贾云先生建议,做了一个函套,把三本书一并收纳其中,并起了个名字叫《闲坐高处》。把三本书的书名后两个字连起来,就形成了这样一句话:开始思考生活。这也是当时生活状态的写照。
  对于生活,人们是否需要思考呢?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还是经过思考,过有品质的生活,这或许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毕竟思考是个很耗精力的事情。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人类生活的核心是思考”。这样一种观点,并不见得人人都会认可。在我看来,生活是需要思考着过的。生命的乐趣不只是满足物质欲望,还应该通过思考去发现探究生活中的真善美。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生活出现波澜,奋斗的路上出现瓶颈,甚至是障碍,这是正常现象,那么他所要做的就是要通过思考去寻求解决之道。这种解决之道,或是消极应付,或是积极应对,就这两种渠道。相信多数人,会选择后者。积极应对不是莽撞冲动,而是积极调整目标,在不失做人本真的同时,换一个目标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人生就是这样,在一次次的选择中走完自己的人生。
  与前三本书一样,这本《闲看秋风》依旧是对人生过往的思考。不同的是,它有了一条主线,涉及的生活情趣愈加宽泛。换句话说,这本小书继续沿着以往前三部书籍的格调,以东坡先生的人生经历为参照,借此抒发个人对生活的认知。这也是人生即将迎来新的转折时,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祈盼。
  如果把这部《闲看秋风》与前三本书并列,完全可以重新起个名字,叫《换一种行为去生活》。毕竟退休后的老年生活于谁都是头一次经历。之于老,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或许是较之于“死”更令人恐惧的大事情,如何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相信每个人都会去思考的。
  这本小书的名字取自苏轼的《满庭芳·归去来兮》词,“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做人当学老东坡,“杖藜徐步转斜阳”。可以把《闲坐高处》看作是人到中年的一种心绪表达。“静中观物化,心清意亦闲”。观云卷云舒,看世态万千。也可以把《闲看秋风》看作是人至暮年的一种人生重新开启,如刘禹锡诗中所言“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活着,就是人生,就会有期盼。感谢阎纲老先生《我还活着》一书的启迪,感谢高建群先生《一场秋风老少年》一书的豪气。感谢崔文川、孙天才、张念贻、李斐等学兄给予的建议和指导。更要感谢家人无私的支持。
  真快,2023年就将成为过去。小书《闲看秋风》权作是一场送别,一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