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18日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陕西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在行动 ——问题与破解之增长型策略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贺红霞
  “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是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它是中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中,顺应国际潮流、面向未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大构想。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当前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语言多种、文化多样。语言作为沟通工具,是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构建语言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2018年1月30日,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首个教学质量“国标”,国标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强调三种能力的培养: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别与区域意识。国标的制定对新时期外语教育及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陕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自2013年以来,一些高等院校在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重大部署的具体措施的指引下,纷纷积极响应。它们着手从不同方面提供教育教学平台,以促进院校之间及其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交流与沟通。其中较为突出的有2014年1月省属的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相继成立的中亚学院和丝绸之路研究院。二者很快成为陕西省专门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的重要基地,是陕西与中亚国家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2015年1月,由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自其成立以来,已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1所高校成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形成了遍布世界5大洲的高等教育合作平台。联盟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合作、倡导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并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成功打造了丝绸之路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基地和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它们已经或正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
  但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新格局,在现实实践中具体到新形势下陕西各行各业对各类人才现实应用中的需求,特别是企业、机构及社会各交流团队等在实际交流活动中,对既懂语言又懂特定行业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的需求,却往往很难得到相应的满足。这充分暴露出了目前陕西高校在相关的语言服务及人才培养领域的缺陷和不足。据调查,陕西省主要高校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语言人才培养,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缺乏“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高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规划设计和实施条件;(2)缺乏“多语种+”卓越复语型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和机制,以及相关的教学基础设施;(3)缺乏完善科学的教学制度、评价体系;(4)缺乏复合型师资队伍;(5)国际化培养渠道较窄。基于以上问题,为构建多语种-多主体-多情景下的国际化卓越语言人才培养模式,以下几个方面需要逐步增进:首先,完善教学制度,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深化交流合作,可以通过校内、校校,甚至全国之间、国内与国外进行协同合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拓宽复合型语言人才培养渠道;再次,坚持“AI”赋能教学,推广多元化教学形式;再其次,改革考核制度,提升国际化卓越语言人才的培养标准;最后,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提升跨文化培养能力。以上为实现语言能力优秀、熟悉“一带一路”周边国家风土民情,具备经贸、金融、化工、建筑、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高端复合应用型语言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借鉴和参考。
  具体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增长型策略进行逐步改进:(1)加强语言教育基础。加大对语言教育基础的投入,提高学校语言教学质量和水平。这包括拓宽语言课程设置,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培养具备扎实语言基础的学生。(2)建设语言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专门的语言人才培养平台,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资源和培训课程。这些平台可以整合各类语言学习机构和资源,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包括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方式。(3)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语言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培训计划、交流项目和奖励机制,吸引更多有语言专长和教学经验的人才投身语言教育事业。(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通过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合作研究等方式,促进语言人才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提升双方的语言能力和理解力。(5)创新教学模式和技术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平台,开展创新的语言教学模式。通过在线学习、虚拟实践和语言技术应用,提供更灵活、便捷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6)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语言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通过开设跨文化交流课程、组织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文化,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沟通和合作能力。(7)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项目。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项目,为语言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机会和应用场景。这包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商务合作、文化交流等领域的项目,培养具备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人才。(8)建立语言人才数据库和评估体系。建立全面的语言人才数据库,收集和管理语言人才的信息和资源。同时,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对语言人才的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估和认证,提高培养质量和人才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