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社团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为积极响应加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更好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推动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利用自身丰富的教育和研究资源,通过开展相关课程、研究和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中。
深度融入课程,培养学生学非遗兴趣和非遗创新能力。为让学生在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非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学院在明确传统工艺创新设计特色方向打造基础上,将陕西地区的剪纸、面花等非遗技艺深度融入到插画、绘本、动画(数字媒体)项目策划与实践等课程之中,通过非遗项目历史、技艺、造型、传承方式等内容的调研、学习,让同学们全面了解这些项目技艺特征的精髓和魅力,提高大家对非遗的理解和热爱;通过基于时尚文化的创新设计实践,让同学们深入了解非遗资源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同时也锻炼和提升同学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同学们的实践成果多次获得A类赛事国家级奖项,“动画(数字媒体)项目策划与实践”课程也获批为省级一流课程。
建立非遗研究机构,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加强政产学研的合作,更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学院先后与碑林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省非遗促进会、陕西动漫产业平台等机构、企业建立了联合人才培养基地等多元化非遗研究机构,申报并获批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针对不同非遗项目和领域开展研究,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如对渭北面花的本质、内涵价值、保护方式、创新设计等方面深入研究,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组织师生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研究,深入挖掘、整理面花等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通过收集和整理第一手资料,为项目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支持;注重推动非遗的创新发展研究,通过与文创开发企业、非遗保护机构的设计师、艺术家、科技人员等合作交流,在设计开发产品和服务中引入时尚元素和技术,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组织非遗展演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非遗。学院打造了“非遗文创融合发展论坛”品牌活动,每年都联合校党委宣传部、团委在校内开展非遗技艺学习,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展示、演出,邀请非遗传承人、企业、高校专家学者以论坛的形式开展学术交流。这些活动不仅为非遗项目提供了展示平台,也让同学们有机会参与其中,与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专家学者、文创专家等面对面交流,亲身感受非遗的内涵、价值和魅力、研究及创新的前沿趋势,提高大家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研究和创新能力。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从而对中华优秀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其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学院常态化组织学生开展和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前往非遗传承基地参观学习、参与非遗项目的实践操作、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邀请非遗研究专家、传承人到校传授技艺和分享经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交流,让同学们深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提高大家的动手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构建数字化资源,积极推广非遗文化。学院正在积极利用数字化技术,将研究平台、社会实践、田野调研等途径获取的一手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使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赋能非遗文化的生动、立体呈现,使传承方式更加新颖和有趣,不断创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式;通过组织开展非遗文化主题的数字创意产品、影视与绘本等作品的研究开发、主题赛事,吸引更多的设计创新和投资者,促进非遗文化数字产业的发展,以及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推广,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助力美育教育,打造非遗社团。非遗是美育的重要资源。学院与校宣传部联动,结合校内各类媒体加大了非遗文化的校内宣传力度,并充分利用非遗中的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民间音乐等资源,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展演、非遗传习等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和欣赏非遗文化,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领略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感受非遗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丰富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美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学院除自身开展非遗相关的研究、教学实践外,还充分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为子校非遗社会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选派优秀辅导员和研究生作为附中附小非遗社团指导老师,开展非遗项目的传习和设计创新工作,为在基础教育领域推广非遗文化贡献了力量,并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中,学院师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发表了学术研究论文,获批了多项省社科、艺术学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培养了数名具有非遗知识背景和实践技能的硕士研究生。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成为本地非遗研究的重要力量,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学院也积极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特色,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学院还将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