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冰火版《长恨歌》首演现场 刘青/摄 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刘青)12月1日晚,西安市临潼区华清宫景区九龙湖畔,临潼区打造中华传统文化演艺之都暨2023冰火《长恨歌》首演、《长恨歌》演出5000场纪念专场活动拉开帷幕。
冰火浪漫+提升回归
霜雪覆盖在宫殿之上,寒冰倒挂在屋檐之下,火把、火海把冬日的骊宫夜空渲染得火热而浪漫……当晚,为期3个月的冰火《长恨歌》再次拉开演出季的大幕。
据了解,2023冰火《长恨歌》从演出细节到观演环境,在四大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造和升级:灯光舞美推陈出新,服装道具全面焕新,视觉效果再度增强,舞台大屏整体更换。
旅游资源+文化创意
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最具活力的典范之一,舞剧《长恨歌》在华清宫景区已上演了18年,成为“来陕游客必看的精品演出”,成就了陕西旅游演艺的“金边名片”。从2016年以来连续5年入选“中国实景旅游演艺十强”,2023年《长恨歌》又入选“全国首批旅游演艺精品名录”。
为提升华清宫唐文化影响力,在当晚的《长恨歌》演出5000场纪念活动上,“盛世唐风 华清有礼”——首届华清宫·长恨歌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发布。大赛邀请社会各界围绕华清宫·长恨歌唐文化元素、文物遗迹、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演艺演出等开展创意产品设计,打造更具有活力的“华清文创”品牌。大赛设有56个奖项和价值10万元的奖品,时间从2023年12月1日至2024年3月15日,其中作品征集时间截止明年1月15日,其后为评选及展览时间。明年3月15日在2024版《长恨歌》首演仪式上颁奖。
陕西华清宫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洁表示,华清宫将在持续拉动演艺产品高质量发展“强引擎”的同时,积极深入参与临潼区其他文旅项目运营,延伸华清旅游产业链,扩大华清旅游生态圈,打造更多精彩的文旅项目。
“艺术+旅游”用演艺打响临潼新名片
“艺术+旅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追寻的“诗和远方”和享受高品质旅途的新方式。今年1至10月,临潼区旅游综合接待3245.03万人次、综合收入231.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3%和33%。其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年接待量首超1000万人次;华清宫景区年营收首破10亿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
临潼区是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富集地,也是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今年1月,“打造中华传统文化演艺之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临潼区对标对表省、市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部署要求,树牢“文旅立区、文旅兴区”理念,扎实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演艺之都建设。依托地域特色、科技创新、历史文化,临潼区沉浸式文旅项目不断涌现,舞剧《长恨歌》、《12·12》西安事变实景影画剧、《玄境长生殿》、中国首部战争史诗剧《复活的军团》以及《再现·秦皇铁书》《大秦帝国铁鹰锐士》《和天下》等7台文旅精品联袂上演。
“演艺拳头产品,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文物活起来的典范制作。我们将持续结合文化资源禀赋优势,编制精准科学的全域旅游规划,加快俑陵一体化建设,推动骊山温泉双遗产申报工作,鼓励景区和社会团体策划推出更多精品剧目。”据临潼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段明介绍,下一步,临潼区将紧扣勇当文旅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定位要求,锚定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中华文化会客厅”工作目标,加快构筑“一体两翼”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聚力打造中华传统文化演艺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