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4日
非遗系统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文化艺术报讯(侯学然)12月1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聚焦系统性保护,围绕非遗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与路径两大主题展开,旨在夯实保护基础,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教授主持。他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语境下的中国非遗,从保护切入缔约履约二十年,向世界贡献了保护的中国经验、智慧与方略。本次研讨会聚焦系统性保护,围绕非遗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与路径两大主题展开,旨在夯实保护基础,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作为活态文化与系统性体系,非遗仅有实践探索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理论的一环,哲学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支点。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亦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有关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因而成为带有全局性与战略性的文化工程。新的起点上,面对全球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等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如何阐释中华文明的特质,服务社会新需求,不断深化保护实践探索,需要凝聚专家学者的力量并作出学理上的思考与回应。
  在“理论与实践”板块,厦门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彭兆荣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院长、期刊社社长苏发祥教授分别从非遗与农学关系、非遗权益保护、非遗生态本质、非遗研究方法等视域分享了研究成果。
  在“方法与路径”板块,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非遗研究与发展中心高丙中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六艺学者”乔晓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色音教授分别从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理论路径、实践路径、哲学视野、人类学思考等角度进行集中讨论。
  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研究员主持了下午的论坛和互动交流环节。来自非遗领域的部分专家学者、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代表和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参加了研讨。部分代表性传承人还就传承创新、产业发展等议题同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