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2日
关于当前山水画创作现状的思考
○ 孙利
孙利 《梦园翠幄》 纸本设色 190cm×180cm 2021年

  作为一名山水画专业的绘画者,对现在的山水画圈子有很多的思考,也有一些困惑和迷惘。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画笔墨的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它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石涛就曾提出“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即笔墨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笔墨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特色和人文思想。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变化,才使绘画艺术彰显了特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而那些一味抄袭、模仿前人的作品,没有创新、毫无建树、违背时代发展规律,只能被历史的脚步所掩埋。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资讯都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比如说文字或者影像等,较为容易地传达给大众。古人和前人在信息获取方面和我们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这就注定了我们见过的和接受到的信息是多元的,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各种思想和观念对我们冲击很大,在艺术上甚至可以说不加入一些西方思想和表现形式就是因循守旧的表现,是不够洋气的,有些老土,所以在山水画的表现上,现在就有一批无论从用色还是观察方式上都很类似于西方的水彩风景画的作品活跃在画坛中。我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没有名气也无话语权,但我始终想问这种绘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既没有精到的笔墨,也无所谓的山水精神,更像是一种杂交的舶来品,更为关键的是它并不高级也并无美感,所以山水画的发展方向是这个吗?我很困惑,三十年前李小山提出中国画到了穷途末路,三十年后这个问题还困扰着我们。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山水画(也包括其他中国画)更多的是丢失所谓的写意精神,丢失了书写性和国画所特有的笔墨韵味,更多的是精美和大尺幅的制作,更加插图化,作品风格更加趋向于海报或者插画。其中的原因我个人认为,笔墨语言是需要长时间锤炼的,是一个人勤奋练习和个人修养的长期养成过程,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天赋,所谓天赋就是对中国画笔墨的灵性和极高的敏感度。也就是说,这是需要较高门槛的。而制作性的作品更容易上手,因其可以反复修改。这股风气在现今的美术学院中很常见,我觉得应该引起重视,因为这样恰恰丢失了中国画最为重要的所谓的“中国精神”,即“写意精神”。我上课时曾经和邓老师探讨过,我说画出这种通过制作而表现出来的很唯美精细的插画风格的山水画,完全可以通过3dMax、手绘板或者电脑渲染等现代科技来完成,而且成本更低,时间更快,人没有必要和机器争抢饭碗。所以这也不是未来山水画的正确道路,至少我认为不是。
  最后一个想说的就是现在的学院教育,每个导师带出的学生大多数都带有太多自己导师的影子,越是名头响亮、作品风格鲜明的导师,其学生大多数都是对他的模仿。究其原因是导师的风格鲜明,更容易直接找到绘画的方向。因为一个人风格的形成是困难的,需要不断学习归纳总结,经过时间的洗礼才能最终形成个人面貌,最后受到大众的认可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直接学习导师的风格不失为一种捷径。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过度的依赖和模仿终究不是好的发展方向,智者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不断探索,才能在今后有所建树,但这条路要更加困难一些,所以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
  青年山水画家边凯是我很喜欢和佩服的一位,有幸也和他一起参加过展览,拜读过原作。十多年前在中国美术馆青年美展上,当时我刚上大学本科,第一次看到了边凯的作品,那时他的作品就很有个人特点,虽然没有像现在这样个人面貌鲜明,但那时候他的绘画既有对光影、光源的描绘,也有很深厚的笔墨功底,能看出他对宋画研究之深,学习之透彻,并且在他的绘画中并没有陈平老师过多的影子,但是他对云气的描绘,利用云气来切割画面的方法还是可以看出受到了陈老师山水画的影响,这一点在他现在的绘画中也一直有保留和沿袭。所以我很欣赏边凯的山水画,我个人认为他对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很成功、很到位,是一个很不错的发展方向和学习目标,当然不是单纯地学习他的绘画元素,而是学习他这种理念和创作思想的道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宋代人造出的是宋代人的“境”,是一种对生命极致的描绘,画面严谨,无论何时,宋代都是山水画中无可争议的高峰。元代人造的是元代人的“境”,是一种极致的笔墨的升华,笔精墨妙,让人神往,是书画同源文人画的极致表现,从画面中看到的不止是精妙的笔墨语言,更是一种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修为和厚度。所以说宋画或者元代绘画,即使没有任何文字的介绍和表述,都能让人一眼看出是宋画或者元代绘画,这是因为画中的时代特质很明确鲜明。当然明代、清代以及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篇幅问题就不一一细说。那么我们这代人就要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境”,理论好说一些,实际做起来却是艰难的。在今后的道路中还要上下求索,不断前行。可以肯定的是简单地照搬西式是不行的,过多的制作化也不是我推崇的路线。我觉得首先还是要深入学习传统,在传统的底子之上加入我们现代生活中只属于我们的感受和体会。我个人倾向于在构图形式或者是设色上有所突破,具体问题在今后的实践中多研究吧,路还很长,先说一个大概的思路和方向,总之大的方向希望是正确的,那么未来就是光明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