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5日
众家评论选摘
高海平 《黄土人家》 纸本设色 129cm×248cm 2021年

高海平 《春色》 纸本设色 68cm×68cm 2022年

  高海平的画很有特色,理论与实践并进,好好画,多深入生活。看陕北农家墙头上摆放的花盆,悬挂的锄头、镰刀等都很自然,没有做作,多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生活是最美的,劳动人民是最美的。
  —— 刘文西(已故著名画家、西安美院原院长)

  高海平的画具有浓厚的陕北气息,笔墨语言生动、自然、有节奏,生活味强,好好画。
  —— 陈忠志(已故著名画家、西安美院教授)

  在高海平的画笔下,一种淡淡的绿,从黄土高原的深处沁了出来。这绿不只是色彩的新变,更是画家内心对于家乡土地的挚爱在萌生中漫泛,由内心而浸润大地。绿得深情却依然苍莽。
  ——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

  画家高海平有很强的造型能力,也有一定的生活底子。祝贺他沿着这个路一直走下去。你只有一个老师,这就是生活。永远应当敬生活如神明,从生活汲取营养汲取力量。
   —— 高建群(著名作家、陕西省文联原副主席)

  海平是我的小老乡,他非常勤奋。多年来画了不少陕北及一些建筑写生。每幅写生既简单又生动,能把人带入生活中去。他的创作也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 蔡嘉励(陕西省美协顾问)

  高海平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位勤奋、勤恳、好学的好学生,对于艺术的学习及艺术实践,他有着单纯、质朴而执着的追求与想法。我想凭借勤奋、勤恳、好学,再加上新的机缘,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 王非(西安美院教授)

  高海平的山水画以从小生长的陕北黄土高原为创作基地,将对家乡的情感融入到焦墨山水之中。笔墨随情恣肆,造型强烈原始,并以符号化的“有意味的形式语言”,表现了自己熟悉的景物,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 戴信军(西安美院教授)

  海平的艺术是感性与理性高度一致的,一方面来源于他的故乡情结,多表现家乡的窑洞和沟峁山水;另一方面来源于他对陕北民间壁画和石窟遗址的理论研究,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 叶中锋(西安美院教授)

  登书山下学海求知路上行需勤,创奇想开新思探索途中道更艰。
  —— 范淑英(西安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平学兄,塞北人氏,性敦良笃厚,待人以诚,颇有大智若愚风范。故其画意与人近,朴厚中见有苍茫之态。书画一途,贵能养气。昔苦瓜和尚云:“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此言中肯,然得之聊聊。明董玄宰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语,海平兄已走在路上,若能时时观书问道,画外修文,可期有成之日,信乎。
  —— 刘天琪(湖北美院教授)

  海平在西安美院所学的专业是美术学专业,但因喜好书画,在自我成长、谋求生活、追求理想的摸爬滚打中,形成了理论研究与美术创作相辅相成的双面身份,这在现实中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名农家子弟,他以自己脚踏实地的勤奋付出了比同龄人超出数倍的努力。立足家乡陕北,他用画笔不厌其烦地描绘种种物象实景,也用文字探究深藏于其后的非物质文化要素。他的作品亦如其人,浑厚朴拙、饱含情感,他的不懈探索既是对自我价值观念的显现,也是对文化审美认知的持续积酿。作为朋友,我敬佩海平的精神,在他身上总能使我感受到对自己猝不及防的鼓动和鞭策。祝愿也祝福海平,佳作迭出,以此不断完善自己的心路。
  —— 张西昌(西安美院副教授)

  海平的作品外露筋骨,内蕴气象,经过十多年的打磨,现在可以说已经具备了自己的独特面貌,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作品能够更上一层楼。
  —— 薛峰(郑州轻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海平对艺术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年轻画家,他的作品多以焦墨写出,苍茫厚重,很有黄土高原特有的风情,作品中鲜明的符号感凸显出作者强烈的个人面貌。
  —— 王锐(广西书画院院长)

  海平长期扎根生活土壤,有厚实的艺术情感基础,生活与艺术互为给养,产生出独特的艺术风貌与精神境界。
   —— 杨雨佳(榆林学院艺术学院院长)

  高海平善于运用虚实变化的笔墨表现陕北高原特有的气质,实处沉郁厚重,虚处空透飘渺,墨的浓淡自然幻化成山的风骨,干涩处寓苍茫,湿润处溢空蒙,那种以心入画的唯美,赋予了画面的寥远、灵秀与旷落。
  —— 何俊锋(作家、美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