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4日
龙首文苑
寿县二记
○ 王祥夫
   伟哉安丰塘
  到寿县,第一件丢人事就是念了错白字,可见自己一是古汉语没有学好,二是读书粗鄙,往往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来寿县第二天去看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的“芍陂”,只知春天开花的芍药叫芍药,而不知“芍陂”的“芍”字读音居然是qu侉,虽然念了错字,但在心里还是十分高兴,如果不来寿县这个字也许一辈子都在读错,可以说寿县是我的“一字之师”之地。很多人知道公叔敖举于海和百里奚五张羊皮的故事,但知道安丰塘为公叔敖所主持修建的人却并不是很多,知道大名鼎鼎的安丰塘就在寿县的人也似乎不多,所以有必要说一说。
  古时的“芍陂”现在叫“安丰塘”,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工程现在看起来依然碧波荡荡,其水利运转依然在泽被四方。此塘被誉为“世界塘中之冠”,从面积到其水利功能,均堪称第一,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历史记载其原来的面积为“周百二十里”,后经历代沧桑诸多变化,水域或变大或变小,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它千百年来“纳川吐流”,农田灌溉,屯田济军,近百年来更是对淮河的治理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说到公叔敖其人,在寿县当地民间的传说很多,乡人说其少年之时即有大志,据传他少年时曾遇两头蛇,当时的人们认为见此蛇者必死,公叔敖心想博此蛇一死也只死我一人,千万不要再让它殃及别人,于是斩杀此蛇埋入山丘。其品德为族人赞佩,那座埋蛇的山丘也因而得名 “蛇入山”,此山在江陵城北约二十里,青山苍翠,乡人指指点点犹能讲述两千多年前的旧事。据记载,公叔敖约公元前605年在今河南商城东还曾主持兴修水利,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娄灌区,也叫“期思陂”,其灌溉面积大约相当于现代新建的梅山灌区中干渠所灌地区。
  伫立在安丰塘边,时值深秋,放眼望去,塘水浩渺横无际涯,这么大的水域被古人叫做塘,这么大的气概我想也只有古人来得了。什么是流芳千古?两千五百年过去,人们依然仰仗斯人之余泽流韵,我想这就应该叫做流芳千古。公叔敖的名字怎么分析?古人的名字与我们今天并不一样,孙叔敖,名敖,字孙叔,曾避难于河南省淮滨县,改名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
  贤哉公叔敖,伟哉公叔敖,站在安丰塘边,感觉到安丰塘那万斛碧水的每道波纹每个波浪都像是在颂赞此公,两千五百年不曾有一日停歇。
  豆腐淮南王
  我不太喜欢日本豆腐,太嫩,嫩到又不像是我们俗称的那种嫩豆腐,或四川老乡说的那种豆花。但汪曾祺先生说的某地豆腐可以用秤钩钩起来也有点吓人,那能叫豆腐吗?有出老评戏,叫什么戏名记不清了,县官审犯人,对跪在下边的民女用手一指说,民女你先讲。那民女遂指指旁边的那个二流子说:他他他他要吃我的豆腐。剧场下边便轰地一笑,人们都懂了。豆腐在我们的民间是最普通不过的食物,来块豆腐,再来两棵青菜,放一点小虾米在里边,或者是把豆腐切碎拌以小葱再倒点香油都很好。豆腐有各种吃法,豆腐切块儿用油炸,香港叫“油卜”;冻豆腐,把豆腐放在外边冻成蜂窝状,和五花肉放一起慢火炖,肉汁都跑到了豆腐的蜂窝里边,可真香。西北一带的炸豆腐一般都用胡麻油,吃这个豆腐不用加任何调料,就那么白吃,真是说不来的香,吃一块儿喝一口高度白酒,不错。
  吃过豆腐的人差不多都知道豆腐是淮南王的发明。淮南王是中国古代王爵称号之一,但这个王爵称号不一定非得是王公贵族出身,也可以是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平民被授予称号。《二十五史》《史记》《资治通鉴》等正史上记载的淮南王多达二十位,《中华别史全集》等野史所述自封及不愿就封、史实不够充分的“淮南王”还有七位,加在一起一共二十七位。汉代是历代淮南王影响最大的时期。其历史大体经过三个转折点:一是由异姓封王到“同姓封王”。刘邦把历史上第一个淮南王英布留下的淮南国转手封给少子刘长。二是由一国封王到多国并封。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王朝封有淮南王,与之同时期的前秦也封。南北朝时期更是如此,北魏和北齐居然在淮河以北也照样封淮南王,这真是乱得可以。三是淮南王封号的分量伴随减少封地及仅存“食邑”等措施的推进,自汉以来日渐减轻,所以由自封称王到不愿就封。东汉李宪曾自封淮南王,可宋代李全却不愿就封。西汉得淮南王之封号的有黥布、刘长、刘喜、刘安。我们所说的发明豆腐的这个淮南王便是刘安。刘安不仅发明豆腐,还为后人留下了划时代巨著《淮南子》。《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刘安在做淮南王时“招致宾客方士数千人”撰写而成的。此书虽为多人合作完成,但“善为文辞”的刘安却被认为是此书的作者。有学者推想《淮南子》一书中必定有他亲自撰写的文章,但推想归推想,实实在在想考证一番又无法考证。但民间关于他的尊崇却在于他的豆腐发明。北方乡下有“豆腐是穷人的肉”之说,客人来了,炒块儿豆腐或煎盘豆腐再或者是来盘小葱拌豆腐都可以说是好菜。寺院里吃斋,出家人几乎是顿顿都离不开豆腐。明朝罗颀在《物原》中就提到了前汉书刘安做豆腐的记载。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而被寿县或更多地方民众们所熟知乐道的还应该是刘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故事。淮南王刘安中年之后热衷于炼丹之术,他曾招揽众多方士,其中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晋昌等八人被称之为“八公”。他们取山中泉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却忽然变成白白嫩嫩的东西。有胆大的人将此物取而尝之,竟然美味可口,这便是“豆腐”的由来。此八人汲泉磨豆汁的北山从此也被更名为“八公山”,可以说刘安是于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的。但关于豆腐,在我们古代还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战国时期便已经有了豆腐,并且说孔子是豆腐的发明者。另一种说法是豆腐始于汉代淮南王刘安。前一种说法支持者并不多,后一种说法则自宋以来长期流传。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都邑设于寿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寿县,名扬古今的八公山即在寿春城边。因为刘安的豆腐,寿县几乎成了天下无人不知的“豆腐之乡”。如果说豆腐也能像佛教各个宗派那样有“祖庭”的话,那寿县便是全世界吃豆腐的人们的“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