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 (通讯员 赵智宝)不久前,年近八旬的李周宣编印的《根小品》小册子出来了,那一尊尊富有创意、别具一格的根雕艺术品引人入胜。
李周宣1947年生于岐山故郡,从戎20年,驻防于青藏高原,守边在辽东海岸,也曾抗美入越作战,历任连文书直至高炮副营长等职。转业后在岐山县水利系统工作,担任基层单位领导。
老李业余好文,多才多艺,在楹联、诗词方面成绩卓著,先后获宝鸡市十大联家、陕西省楹联学会“孙髯翁奖”,著有诗联集《山石心语》两部。
老李从事根雕艺术,始于偶然。转业后因水利工作需要,他常常行走在乡野田间、库渠塄畔。1988年秋的一天,上班路上,老李见一枣树残躯,只有一支细根连在崖上,在风中摇摆,蓦然发现其竟像人形,遂拽下带回单位。经过简单处理,其好似古代武士张臂开弓,霸气十足,这是老李创作的第一件根雕作品。
从此,老李一发不可收,开始寻根猎奇,多了对残木枯根的留意,将稍有形状的带回,想象构思,以形取势,以势寓意,以意传情,稍作取舍,使其重生。
老李的手工作坊仅有6平方米,室内堆满了采集来的各种原材料,还有木工刀、扁形凿子、小锯、木锉、电烙铁等制作工具。老李说,要创作一件根雕作品,不仅要采集有意象、有潜质的根,还要去土、去耳、晾干、用刀具做修饰、上漆等。根容易生虫,老李在油漆时配上敌敌畏,二者融合,既可以提高光洁度,又能起到对木质的保护作用。
让根雕枯木逢春,给枯根赋予灵气。老李说,要创作一件根雕不易,而完成一件有创意有灵魂的根雕更是不易。他用写诗联的特长,一方面注重挖掘很有潜质的雕根,一方面让自己创作的每一件根雕作品演绎成一段故事,还为每件根雕作品作诗一首。诗意般的叙事,情景交融,鲜活如画,让人读来怦然心动。
从制作第一件根雕艺术作品算起,他已从事这行当35年。老李说,曾参加岐山首届周文化艺术节根雕展,并在多家媒体发表多件根雕作品,深得认可。
如今,老李力不从心,不再外出寻根,他将手头有照片的作品配以文字解说,印成册子,以留念交流。这正是:慧眼含情秉匠心,雕成枯木附灵魂。巧思聊寄天然理,诗意通灵妙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