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7日
金猴拜寿 岁月生香
○王志高








  猴寿寓意着长寿和祥瑞
  猴寿又称“猴头寿”。以草书“寿”字笔法,一气呵成,形态像猴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沉着中见洒脱,秀气中见稳重。不同的书者书写的“猴寿”形象各异,姿态万千。
  “猴”与人亲,最直接的原因便是人由猿猴变化而来。《抱朴子内篇》中《对俗》云:“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猨,猨寿五百岁变为玃(jue),玃寿千岁。”后经方家考证,最后一句理应是“玃寿千岁则变为老人”。因此,人类的进化可能是猕猴——猨——玃的历程。当然这是从民俗学或者神学角度的解释,生物学的进化顺序可能另有诠释。
  在历史的长河中,猴子被古人赋予灵敏、仁爱、瑞祥、如意等各种寓意。在十二生肖中,申猴位列第九,“九”是阳数的极数,代表长久长寿之意。阴阳五行中,申猴属金,也称金猴。又因为“猴”与“侯”谐音,猴便成了加官进爵的象征。比如,鹊、鹿、蜂、猴组合在一起,寓意“爵禄封侯”;猴拿官印爬在枫树上,象征“封侯挂印”;老猴背上驮一小猴象征“辈辈封侯”。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借玉皇大帝让他暂管蟠桃园之机,监守自盗,偷吃了蟠桃无数。蟠桃花微果小,却为瑞果,吃了三千年一熟的成仙了道,体健身轻;吃了六千年一熟的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吃了九千年一熟的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孙悟空不仅吃了玉皇大帝的仙桃,喝了王母娘娘的琼浆玉液、八珍百味,还吃了太白金星炼的仙丹和镇元仙的人参果,故可与天齐寿,与日月同庚。孙悟空不仅智勇双全、刚正不阿,而且长生不老,是人们崇拜的神仙。因此,人们以“猴”为寿,书画作品中以猴为题材表达祝寿、拜寿和长寿之意。因为寓意美好,深受大众的喜爱并收藏。
  猴寿文化源远流长
  猴寿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古籍“抱朴子”,其言“仁君者,猴也,猴寿八百岁”。

    华山蹝猴寿蹞拓片,北宋陈抟书(党干新供图)

  书写猴寿古今皆有之。北宋时期的陈抟老祖在华山写的“猴寿”(如图。此图是华州人党干新老师提供),是目前出现最早的猴寿作品。陈抟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归为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寿高118岁,公元989年仙逝。陈抟不仅著有很多诗篇文章,还具有政治头脑。在宋太宗赵匡胤当政时,他深受宋太宗赏识,两人还成为朋友,相传赵匡胤和陈抟下棋输掉了华山。宋太宗多次想委以重任他都回绝了。宋太宗为此赐陈抟为希夷先生称号。此号是宋太宗取老子的两句话:听之不闻为希,视之不见为夷,以此来赞赏陈抟高深的道行。陈抟不仅学著丰硕,道行高深,而且给后人留下了“猴寿”书法,值得现代人追思敬仰。
  不论是书法还是其他艺术,都是在传承中创新。全面继承前人的优秀书法文化,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书写“猴寿”作为书法艺术一门分支,也是首先要传承前人的优秀成果,从前人的艺术成果里汲取营养;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不仅要从陈抟的猴寿字中汲取营养,还要从前人的各种寿字中包括福寿、龟寿、鹤寿等基础上进行创新,进一步发扬光大,赋予时代的韵味与气息。没有创新,墨守成规,只能是循环往复,从而失去书法艺术的生命力。
  书写猴寿是一种生活,也是修行
  书法是艺术。书写是一种生活,以字修行,自在清欢。书法,也是一件劳神之事,是世上少有的难事之一,要想有所收获,必须下一番苦功。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多次拜访过任新昌先生。对他书写的猴寿字感到非常的惊奇和敬仰。字中有画,画中有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我让先生现场书写,先生婉言谢绝。我意识到先生技不示人,但猴寿字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随着我书法功力的长进,我逐渐对书写榜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写了很多的寿字、龙字、虎字、福字送人,受到众人的喜爱。一次偶然机会,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位书者完整地书写了猴寿字,我喜出望外,下载图像后反复临摹、琢磨。经过长达数月的练习,初具猴形。初写的猴寿瘦而小,既不丰满也不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再经过练习,“猴寿”字线条流畅、气势潇洒,那种形态美、情态美跃然纸上。现在自己能书写“金猴拜寿”“太极猴寿”“回首望月”“尾舞盛世”“母子情深”等。通过书写“猴寿”字,我有三点体会:一是人要有好奇心。保持一颗“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童心,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好奇心、“不服输”、“钻牛角”是发明创造的基础,也是干成一件事情的重要条件。通过我关注“猴寿”、研究“猴寿”、书写“猴寿”,更是验证了这条真理。二是一勤天下无难事。人的智慧天生不齐,但勤能补拙。曾国藩说过“一勤天下无难事,一懒世间万事休”。勤也是意志的体现。立志做事的人,必然胸怀宽广、克勤克俭,否则一事无成,枉过流年。自己在练习书写“猴寿”的过程中,不知用了多少纸、多少墨,忍受了手臂肿痛、耐过了寂寞枯燥,经过反复打磨,才终于将一个活脱脱猴子般神态的“寿”字展现在眼前。三是学无止境、挑战自我。“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是周恩来同志的座右铭。面对潮水般涌来的信息社会,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知识,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不然就会被社会遗弃和淘汰。自己完成“猴寿”字的创作书写,也是一种自我挑战,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但是,我觉得自己书写“猴寿”字和书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以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
  本版图片除拓片外书法作品摄影均为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