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5日
走近中华文明
家居韩城老城
○ 郭 珺
韩城金城大街全景

    古民居照片

    毓秀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嫁进了韩城城里。当时的新城,正在建设,人们通常所说的城,就是老城。
  刚刚出嫁那一两年,我在韩城矿务局中学教书住校。礼拜天回家,最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逛街。逛街这习惯,虽然和从小生活在农村、时代造成的物质匮乏有关,但更多的,是我想感受感受城里生活的方便和优越。婆家世居老城贾巷,房子建得较早,理所当然地成了韩城市文物保护单位。房子建得早,自然古意盎然引人遐想。在家时,我总是琢磨着家中的帘架,仔细品味曾是清朝秀才的老爷爷盖的房子,摸摸巷子墙上的拴马环,凝视着高大宽阔雕刻精美的北厅房大门,猜测它的木质,想像着当时工人做活时的精心和不易……
  老城古朴雅致,书卷味十足。短短1000多米的金城大街,我好像总也转不够似的,一周周地不厌其烦。时间充裕的礼拜天及节假日,我会去文庙看古物,看文庙鱼跃龙飞的五龙壁和寓意着英才辈出之意的五子登科柏、看乾隆二十六年韩城人王杰考中状元曾走过一次的龙杠御道。专程去城隍庙拍照琉璃九龙照壁。到状元府感受汲取古文化气息,去七十二条曲里拐弯的小巷看门楣对联和门礅,寻熟人进入小巷人家观赏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去每个桥礅都散发着刘抚院故事的南桥,摸摸石桥上的柱子,看看水波不惊的澽水从十孔桥下穿行而出,又顺着河道向东南款款而去……
  有时,我也会走到大街北头,沿着寓意步步登高的砖砌石阶,登上园觉寺最高处,看看南北贯通略有弯曲,如同龙身横卧的金城大街。园觉寺顶端的金代宝塔如龙头昂扬,两侧的街巷为龙爪,南端的古石桥如龙尾摆动。韩城古城,南临澽水,西依梁山,东北有塬,山水环抱,易守难攻。古城土城池筑于金大定四年(1164)。明崇祯十三年(1640),由韩城人当朝宰相薛国观奏朝庭批准,倡议地方官员、绅士捐资,改土城墙为砖城墙。城四门门楼额东曰“黄河东带”,西曰“梁奕西襟”,南曰“溥彼韩城”,北曰“龙门盛地”。
  转的时间长了,我才知道,老城可看可游的地方太多了,就是再多出几条腿来,一年半载也游不完。据有关部门统计,韩城龙形主街两翼及东西南北四关,有纵横交错、曲直有序、四通八达的大小巷道72条,古城区共有房屋5200多栋,其中有文物建筑和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店铺及民居770多栋。主街道沿街两侧为明清建筑的古式店铺,多为两层楼房,上库下店,前门面后住宅,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坡屋顶,是典型的北方古城风貌。如果说起老城的价值,那真可以说是步步是风景,院院有故事。古城四合院民居整片集中保护较完好的有张巷、高家巷、泊子巷、南营庙巷、弯弯巷等。街区保护的古建筑13处70多栋,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为了保护古城,市上于上世纪80年代初作出决策,保护古城区,另建新市区。本世纪初,韩城还投资迁移了城关中学等建筑,将文庙、城隍庙、东营庙连成长达700多米的整体,大大方便了游客。
  宛若龙尾的澽水河上毓秀桥,横跨于金城南端澽水之上,这座10孔石拱桥长180米,宽4.5米,桥墩呈梭形分流河水,每个桥孔的穹顶正中各有一石雕龙头。桥面呈弓状,石缝间由灌铁水而成的铁锭加固,桥两旁为石栏,石栏之上每隔两米左右有一望柱,东101个,西99个,柱头雕饰着兰瓜、桃子、西瓜、葫芦等模样的瓜果。石栏两头,各置体貌特征酷似蒙古人的石人坐像一尊,他们头戴坡形风雨帽,须发卷曲,仿佛守卫,守在桥的两端。桥北堤坝上,摇曳的垂柳映衬着古桥牌坊,是韩城人读书人吟诗作赋的好去处。婀娜多姿的柳树后边,代替了桥东河神庙的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的三层“望河楼”飞檐翘角,彰显着老城的古老厚重和人杰地灵。
  毓秀桥是清康熙年间韩城邑人、云贵巡抚刘荫枢出资十几万两银子所建,始建于康熙年间,因在韩城旧治城之南,时称“南桥”,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修,更名“集胜桥”,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维修后改名“毓秀桥”。这座古老的石桥,桥北紧靠金城南关,是昔日澽水南北唯一的通道,更是连接秦、晋的咽喉之路。
  毓秀桥南有一座木牌坊,中间的门楣上方有一书有“示我周行”四个金色行书大字的牌匾,盖引自《诗经·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句,意谓人们待我很友善,指示大道让我行。据老人们说,在毓秀桥南端、108国道东侧,在清康熙年间建石桥时,从南到北曾建有气势恢宏、重檐繁叠的三连单(飞)檐歇山顶木牌坊,且前后都悬有牌匾,有反映韩城人文荟萃的“解状盛区”“士风醇茂”,有反映出外做官的韩城籍官员归乡时繁盛的“四方会归”,还有形容韩城人读书入仕成果的“户尽可封”等。可惜经过300多年的风霜雪雨,另两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已损毁不存,现在仅存的,就是人们所见的木牌坊了。
  老公公贾艺华是韩城的文物专家,老人家一辈子爱好古建,闲暇时总会和娘家在庙后的婆婆坐在一起,谈论城里各个巷子的四合院和古城曾有的四个城门,门楼上书有门名的匾额:东曰“迎旴门”,西曰“梁奕门”,南曰“澽渤门”,北曰“拱宸门”。后将四门重题门名,东曰“黄河东带”,西曰“梁奕西襟”,南曰“溥彼韩城”,北曰“龙门盛地”。和文物古迹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人,说起记忆中的城墙、城壕、城廓、护城河和吊桥,总是一副神往之情,说起新中国成立后破四旧时拆除城墙的举动,又是满腔的愤慨,总斥为败家子的举动……
  一条明清古街道,一群风貌古色古香的古建筑,一批格局保护完好的古民居四合院……韩城是全国六个保护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因了这些原因,蜚声中外的韩城金城,素有“小北京”之称。古意盎然的商铺鳞次栉比,石板铺就的街面上人群往来穿梭,文庙、城隍庙等还是那么古朴,连城中刚刚恢复的庆善寺都是香客多多;南关的老烧饼铺子、北关的饸饹店依旧生意红火,学校依旧书声琅琅,大人各自为日子忙活着……住在老城,什么都好,什么都方便,但美中不足的是,我家和大部分的城中小巷一样,原来为过马车的巷子只有一米来宽,现在只能过得去摩托车、架子车和小三轮。这个时代,发展变化太快,家中早已淘汰了的马车,现在连个车框、车辕的影子都寻不见了,上世纪购买的摩托车躺在东墙北角,锈迹斑驳得透出沧桑。寸土寸金的老城,原本地方就不大,加之建设年代久远,预想不到时代飞速发展的老祖宗们想不到也没能为后辈们设置停放小车的位置。下班回家,替代了马车、摩托车作交通工具的小车,每天只能停在也不甚宽阔的大巷中,会车不便、掉头不便,让人心生不少忧烦。虽然城里购物方便,家中院子宽大,但是与美轮美奂的新城相比,总觉心中不足。老城街道小巷陈旧狭窄,出行不便,没有暖气,冬天要买煤生炉子……别说孩子们,就连我们,也渐渐对它生出疏远之意。城中的老住户,稍有点积蓄的,都在新城买了住房,一家家地搬走了;嫌老城门店老旧、人流稀少,难以挣下大钱的商家,更是一个个地搬到了新城的繁华地段。老城旧了,人少了,也不再有我刚入城时的热闹繁华,到了夜间,残破后余留不多的路灯发出的淡淡光芒,一点也没有给城市增色,倒更显出了古城的老迈孤寂。
  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古城改造提升是重要的一步棋。2015年以来,韩城市委、市政府顺应民心民意,加快了对老城的恢复改造步伐。复建古城城门,每5000人规划一个停车场和市场……系统的规划决策,让大家在太久的期待中,看到了老城的美好前景。韩城老城的恢复改造总算有动静了,天然气入户,方便了居民生活、温暖了老城的冬天……老城中心开挖建设了停车场,老南门、西门等位置上,群众陆续搬迁。城隍古街、老城街道白天晚上行人如潮,各种花椒食品如花椒芽菜、花椒锅巴、花椒酸奶、花椒啤酒等,颜色鲜亮琳琅满目地充盈了商店的货架,让人想起驰名中外的韩城大红袍花椒和绵延百里的西部浅山区的花椒林带;秦晋里小吃一条街,饸饹、馄饨、胡卜、甑糕、红甜面、皇上饼等韩城小吃,荟萃着烤肉、铁锅炖、凉皮、火锅、踅面等各地小吃,吃货爆满;恢复了古色古香模样的西环路西侧门面房,不仅为原本略显脏乱的国道增色不少,也让老百姓们看到了老城的希望……古城墙的恢复如火如荼,韩城人和外地游客在茶余饭后,可以在城墙的瓮城里、在城墙外的大操场上尽情游玩;连续举办的韩城灯光节,更为老城增色不少,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赏。为感念老城的热闹,我还专门填了一阕《青玉案》,对此进行吟颂:
  春风夜暖花千树,有道是,青阳驻。澽水流光花簇簇。龙舟帆启,河喧流唱,彻夜笙歌舞。
  饸饹酥饼临街铺。缕缕浓香诱人入。游客如云来那处,八乡社火,秧歌行鼓,十里城郭路。
  可惜后来领导更替,老城的改造算是彻底停了下来,一些建好的景观被拆除,在建的工程也没了下文,原本建设到一半的澽水河景观,也彻底搁浅……
  看着这里那里或完整或半截的各种建筑,看着节假日红红火火唱戏闹社火的韩城古街道,看着熙熙攘攘的来客人流,心里总是有点不是滋味。但是,和家居老城的百姓们一样的是,我更愿相信,老城的未来是美好明媚的,在不远的将来,一个古文化意韵十足的、生命力更强的、辉煌灿烂的千年“新老城”,将会在我们的期待中蓬勃而起、蓬勃而兴。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