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3日
乡村振兴
田间地头忙 处处好“丰”景
——榆林市靖边县秋收一线见闻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秋日最美是“丰”景,靖边大地收获忙。
  进入11月份,榆林市靖边县张家畔街道阳光村玉米增密度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高产示范田的2000亩迪卡159玉米启动机械化收获,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丰收景象。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和运输车开足马力来回穿梭。
  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一排排玉米植株连秆带穗被卷入机器中,摘穗、剥皮、秸秆粉碎等流程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工夫,金灿灿的玉米粒便堆满了运输车。“玉米收成非常喜人,个个颗粒饱满。从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这决定玉米产量的‘三要素’来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这块示范田我们中心农技人员从种到收进行全程指导,从辽宁引进的迪卡159玉米种子,具有抗倒伏、耐密、脱水快、产量高等优点,前段时间专家测产,亩产可达1350.36公斤,连片种植有利于机械化集中收获,一台机器一天能收获300亩地,实现节本、增效、简约化收获玉米,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靖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吴清亮介绍。
  “玉米增密度示范田采取品种选择、科学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六位一体’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种植密度为5500株至6000株/亩,较上年每亩增加500株,每亩节本增效200元以上。”靖边县巾帼农业综合服务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女士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进入11月份,红墩界镇2万亩制种玉米已经颗粒归仓。近年来,该镇依托科技兴农战略,因地制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制种玉米产业。“我镇积极推动土地流转、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耕地地力,按照‘稳定基地、规范运作、良性发展、提质增效’的思路,引进制种玉米企业5家,鼓励、引导、保障农民种植制种玉米,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红墩界镇党委书记曹琳露表示。
  今年,靖边实施粮食规模化经营玉米吨粮田核心示范区2万亩,辐射带动8万亩;实施玉米增密度提单产行动核心示范区2万亩,辐射带动9万亩;建立玉米绿色高质高效万亩示范片5个、千亩方20个、百亩核心攻关田3个,辐射带动10万亩。此外,积极开展玉米品种展示、品种密度配置、高密度示范等试验示范,以探索发现适合本区域的新品种、新模式。
  良田配良法,科技保丰收。10月底,黄蒿界镇马季沟村千余亩金灿灿的稻穗在阳光下随风摇曳。大规模机械化作业为水稻收割按下“快进键”,确保颗粒归仓。“你看,今年的稻子长得不错,一颗空瘪粒都没有。”马季沟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波使劲搓了搓手中的稻穗,籽粒儿鼓鼓的。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积极种植水稻,引领村民发家致富,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引进新品种,推广水稻机械化种植……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王波带头建立了集种植、烘干、收储、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靖边县亿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这里,稻米经过加工,成为装袋出售的品牌大米。依托靖边县亿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马季沟村通过政府引导、联合社带动、农户参与的方式,建立了“公司+村集体经济”联农带农机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黄蒿界镇五合村丰收的山药经过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村民高富一年的辛苦也得到了很好的回报。“我们今年种植的600亩山药,亩产能达到3000公斤。目前,市场价基本稳定在每公斤6.8元左右,今年收入还是很不错的。”高富说。
  秋收忙,粮归仓,越来越多现代生产要素在田间汇集,农业生产“科技味”越来越足。“目前,全镇共有600余户2万亩耕地实现‘一户一田’,8个村小组5000亩耕地实现‘一组一田’。土地盘整起来,形成规模化运营,对于机械设备的投入、防止土地撂荒以及保障粮食安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黄蒿界镇副镇长王怀飞说。
  9月份,东坑镇2万亩胡萝卜进入收获期,亩产可达6至8吨。田间地头,到处是收获机、工人采收萝卜的忙碌景象。而在该镇陆家山村保鲜冷库胡萝卜加工车间内,一根根胡萝卜被依次送上传送带,工人们忙着清洗、分拣、打包,等到预冷和装箱后,由冷链物流车运往武汉、广州等地。今年,该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三大目标,全面发展“3+伊”农业工程,持续构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产业格局,为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提供扎实的产业支撑。
  同一时间,水路畔便民服务中心的蔬菜种植大棚前,来自东坑镇伊当湾村种植大户马金录与当地农民一道,采摘、筛选、装车、过秤,忙得不可开交,火红的辣椒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耀眼。今年,该中心积极引导当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种植,建设大跨度拱棚28座,主要种满地红、公牛巨椒王、绵蔬青龙、辣伙伴四种辣椒。预计菜农亩均增收可达1万元至1.5万元,平均年净利润率可达15%至30%。
  也是9月份,位于龙洲镇龙二村的靖边县彤贤家庭农场西梅种植基地内,西梅树枝叶茂盛,一颗颗色泽鲜亮、果型饱满的西梅挂满枝头。农户们忙着采收、分拣、装箱,果园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64岁的龙二村村民李子社种植西梅树三年,他说:“这季西梅长得很不错,形状很好,产量高,价格也好,现在就到了收获期,希望有个好收成。”据了解,为了保障西梅的采摘销售不误农时,龙洲镇党员干部积极联系销售渠道,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题,拓宽增收渠道。
  每到深秋,与龙洲镇水上丹霞常年相伴的百亩梨园内,金黄色的酥梨挂满枝头,令人垂涎。伴着满园的梨果飘香,各地游客也陆续前来,赏大美丹霞,吃甜脆酥梨,共享梨农丰收的喜悦。梨园主人王翠云则日日忙碌地为朋友圈下单的顾客派送酥梨。她告诉记者,今年酥梨亩产万余斤,亩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除游客现场采摘外,还有网络、电话订单,主要发往内蒙古包头等地。
  而甘沟村的靖边县电商产业基地的水果玉米、贝贝南瓜经过打包、过磅、装筐后,供应到了西安等地的商超,走上了都市人的餐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秋收时节,走进靖边田间地头,瓜果飘香,丰收遍野,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令人目不暇接。果肉丰盈、色泽鲜亮的苹果、西梅、酥梨,扎根泥土、华丽蜕变的萝卜、土豆、山药,长势旺盛、价格喜人的辣椒、芹菜、南瓜,籽粒饱满的五谷杂粮,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果蔬的香气、丰收的味道,村民利用晴好天气抢收抢售,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一派劳作的动人场景……近年来,依托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靖边县着力打造集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于一体的有机水果、蔬菜、小杂粮种植示范基地,有效推动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山河锦绣,大地鎏金,塞上广袤田野又迎来一个丰收年。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
  通讯员 白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