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T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11日
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
图像的复兴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历代金石图像拓片精品研究展
唐大雁塔塔门门额东面 唐永徽三年(652年) 78cm×182cm
 
皇兴造像 北魏皇兴五年(471年) 87cm×55cm

永泰公主石椁外壁 唐神龙二年(706年) 140cm×79cm

大唐皇帝皇后供养经幢底座左面 唐(618年—907年) 41cm×110cm

迎宾六博图 东汉 37cm×139cm

朱法曜造像碑 北魏普泰元年(531年) 139cm×57cm

朱法曜造像碑 北魏普泰元年(531年) 139cm×57cm

簋 西周(前1046年—前256年) 140cm×70cm

王守令造像记碑 北魏神龟年间(518年—520年) 176cm×74cm

孔子见老子 东汉 28cm×99cm

郁垒画像石 东汉(25年—220年) 61cm×102cm









   编者按:
  为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号召,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策划主办的“图像的复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历代金石图像拓片精品研究展”于今日开幕。该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从馆藏的600余件(套)金石碑帖拓片中遴选近200件具代表性的图像类精品拓片进行集中展出,旨在推动当代美术创作、研究,提高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大家领略和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魅力。

   前言
  远古时期,一只老虎跑过草原留下了影子,蹦跳的猎人留下了舞蹈的姿态,方直的围栏和无边际的场域留下了方圆,地有尽头天无边际,一方一圆包罗万象。影子、姿态在方圆中凝固成了符号和图像,存储了记忆,启发了文字。岩画、壁画、彩陶上的图案纹样记录着人类早期的生存状态和行为意识,玉、青铜、铁等礼器以及石碑作为精神情感的载体,铸刻上的图像同样留存了人类繁衍生息的源流、时空和肉体的痕迹。
  开花的树、天上的仙、祥云托福鸟,佛道修天下。人物神灵、禽畜鸟兽、亭台楼阁、车马行舟等等,产生这些形象的原始而简洁的线条是人们认识和表达世界的方法途径。他们通过描绘眼所见心所想再寄托一种愿望,使一个自然界真实的存在转化为模拟存在,或者说用虚拟、提炼的精神符号在表达这个真实世界。这种情感体验过程正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图像符号的转化成为关键,决定着它的丰富性和沉浸感。
  老虎再跑过草原,影子应该不会和远古有多大差异,而留下的线条和形象却有古今之别。动物没变影子没变,人类情感的进化历程发生变化,认识的角度就变了,能力技法和审美功能都变了,图像的呈现就大不一样。那时候人看到的是轮廓,要的是影子,抽取的是骨,表现的是神,精气神都有了。心象大于真实,笔线天马行空,我们从岩画和碑刻的线条中,从雕凿的不同手法和表现的丰富层次中读到了中华民族文明传统,读到虔诚的敬天礼仪、宗教祭祀、民间信仰和世俗生活。这些图像有神秘悠长,也有粗放直接,有庄严静穆,也有华彩乐章,除了艺术视觉审美感受外,它的叙事性和情景再现更引人入境,带人游走在精神世界和理想王国之中。这就是图像的魅力。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 王潇

  图像的复兴——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藏历代金石图像拓片精品研究展
  展览时间:2023年11月11日—12月11日
  展览地点: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三楼展厅)
  总策划、学术主持:王潇
  策展人:白林坡
  特邀策展人:杨兵、许欲晓、刘益春
  指导单位: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支持单位: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陕西汉唐石刻博物馆

  展览组委会
  主 任:王 潇
  副 主 任:马卫民 张 娴
  委 员:白林坡 马海欧 潘天恩 邵欢欢 穆亚威
  学术指导:吴洪亮
  学术支持:赵力光 罗宏才 宗鸣安 秦 航 陈根远
  修建桥 江锦世 李晓国
  展览统筹:马海欧 冯 娟 李朝晖 王 琳 张少飞
  藏品统筹:李 波 李腾子 王海英 冯毅芝
  行政统筹:潘天恩 寇晓燕 强 力 王 竞 田 薇
  杨 婷 杨 翠
  公教推广:邵欢欢 降金晶 何 莹 武博雯
  展览设计:刘 浩
  展览制作:惠 栋
  资料提供:王 艺 杨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