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陕西咸阳秦墓考古又有新收获。11月9日,记者从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为配合咸阳市渭城区碱滩村棚户区改造及京基一品三期项目的建设,考古人员在该区域发掘清理了237座战国晚期秦人墓葬。这些墓葬与塔儿坡发掘的秦墓毗邻,形成上千座规模的大型战国晚期秦人平民墓地。墓葬时代相近、文化属性相同,且等级差距不大,进一步证实咸阳市东郊是秦咸阳城的一处墓葬区。
据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旭阳介绍,此次考古发掘的区域位于咸阳市东郊渭河二级台阶上,东距秦咸阳宫殿遗址约11公里,南距现渭河河道约1.7公里。发掘清理的263座墓葬中,其中战国晚期秦墓237座、汉代13座、唐代3座、北宋1座、明代2座、清代7座,以及唐代窑址4座。出土文物878件(组)。依据发掘位置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发掘墓葬126座,其中战国秦墓119座;西区发掘墓葬137座,其中战国秦墓118座。
“综合对比两区的秦墓,我们发现东西两区从墓葬形制上可分为竖穴土圹墓和竖穴洞室墓两大类,竖穴洞室墓分为平行线洞室、直线洞室两类。以屈肢葬为主,头向西为主。一般来说屈膝葬是秦人具有代表性的葬式,这次我们也发现少数不同的葬式,例如仰面直肢葬,这些变化恰恰表明了战国晚期外来文化的融合以及秦国的包容。”
赵旭阳介绍,本次考古发掘东区竖穴土圹墓有37座;竖穴洞室墓有82座,其中平行线洞室39座、直线洞室43座。竖穴土圹墓占比31%、直线洞室墓占比36%、平行线洞室墓占比33%。西区竖穴土圹墓有39座;竖穴洞室墓有79座,平行线洞室6座、直线洞室73座。三种形制的墓葬占比差距较大,其中竖穴土圹墓33%、直线洞室墓62%、平行线洞室墓5%。
“把由东向西的关中监狱、碱滩东区、1995年发掘塔儿坡、碱滩西区、2022年发掘塔儿坡等五个战国晚期秦人墓葬区域的直线洞室墓、平行线洞室墓的占比情况进行对比,进一步确认了平行线洞室墓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直线洞室墓逐渐增加的分布趋势。根据墓葬形制这种分布趋势,可以初步判断秦咸阳城墓葬区由近及远、先东边后西边的布局规划思想,这也对战国晚期秦墓的分期断代提供了思路。目前我们与西北大学合作,对考古发掘人骨进行了采集。通过对他们的性别、年龄、生活方式、种族进行测算,为后期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资料。”赵旭阳说。
据了解,此次发掘的墓葬中,东区出土随葬器物208件(组),西区出土随葬器物388件(组),有陶、铜、玉、铁、石、骨饰等。以陶器为主,大多为陶鼎、盒、壶、缶、盆、釜等实用器,部分陶器上戳印四字陶文。铜器有铜带钩、铜镜、印章、铜璜、铜饰、铜环、“半两”铜钱等,以铜带钩为主。玉器有玉环、玉璧、印章、玉片、耳珰、串饰等。另外,发掘新莽时期墓葬2座,出土随葬品有陶鼎、罐、壶、甑、仓、盘,以及货布、货泉等。最为值得注意的是出土10件釉陶羊、骑羊俑,在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