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龙脉碑 居中国版图中央那一抹青绿,横贯东西,延绵1600多公里,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圣山——秦岭。
我家住在秦岭山中,瓦屋靠山,山上茂密的植被一直延展到了天际,把我的视野聚拢成了一个碟子大的天空。山旁泉水汩汩终年流淌,是我们村庄上千人赖以生存的源泉,不干不枯,将我稚嫩的童年浇灌得丰盈而有活力。村前嘉陵江环抱,良田桑竹蛙鸣,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随着年岁增长,我一次次沿着山后沟溪向上攀爬,爬过一山又一山,山外一直有山,始终没有爬到山的最高端。后来我知道这山就是秦岭,山下埋着我的祖辈、爷爷与父亲。我家世世代代与秦岭为伴,和秦岭不离不弃,植被青绿,山土壅埋,逐渐与山连为一体,延续着我的祖脉到如今。
后来,我爬火车、坐汽车,甚至在风雪中步行,终于登上了秦岭主峰太白山。放眼秦岭,山势崔嵬高峻,一山连着一山,横断天际。从此,我一次次走进秦岭,去探访它的奥秘,感受祖脉的博大胸怀。
书桌上的立体中国地图,是我30年前第一次去北京花了200元买回来的,三十多年来与我朝夕相对,特别是处在版图中心的那一抹青绿,在我双眼里早已烙上中国绿心的印迹,与我情笃意深,超过了我五十多个年轮中走遍全国所有省市、游访近20个国家见到的所有名山大川的姿色。轻轻地抚摸一把,仿佛流出嫩绿的汁液,滋养着我的生命,至今让我朝气蓬勃、青苍有力;亲吻一口,若一张清纯的笑脸,激发我充沛的精力,让我砥砺前行;仔细仰望,是我父亲到死都不肯弯下脊梁,颐养了我刚直的秉性;与她相拥,是儿时母亲温暖的怀抱,哺育我呵护我健康茁壮地成长。
世界的秦岭
你看,秦岭从亚欧大陆西端一路走来,带着阿尔卑斯山的风采,染一身地中海的慰蓝,沿西亚高原的脊椎,捎上帕米尔高原的雪花,摆动龙身,攀上珠穆朗玛峰,越过昆仑,跳过洮水,撒开两个尾翼,慢慢地崛起,挺起龙脊,摆动龙尾,扶摇直上太白山,然后向东拂袖而去,一下把亚州大陆和中国版图一分为二。这种龙形山势,并没有就此停歇,而是直扑华东平原,在中原大地上昴起高峻的头颅,由此向太平洋日本列岛淡然走去,形成世界山脉的龙形山脉走势。而这一山脉走势最为重要的一环当属龙脉秦岭,她不仅仅承东启西,更重要的是把亚欧大陆和中国分成了南方和北方,形成独特的气象分水岭和气候分界线。由此一线直到欧州,所有山系都是陆地上的气候界山、人文景观的汇聚地,尤其是长达1600米的秦岭,竟涵养了上古文明、原始社会到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连续不断的人文脉络,被世界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喻为华夏龙脉、中国祖脉、中华文明圣山!三干之中干,三龙之中龙。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秦岭是东亚皱褶带中最坚强的一个,不仅决定着中华地质构造,而且影响着日本构造形式。”生物学家说:“古北界与东洋界两类截然不同的动植物在此交汇,堪称动植物宝库。”
站在秦岭,南望苍茫,山峦绵延,草绿林翠,沟深溪落,千丝万缕,江河泉源奔涌而去,孕育了嘉陵江、汉江、丹江等众多支流,为长江助阵,向淮水增援,成了大半个中国的绿色泉源,是名副其实的中央水塔。面北而望,秦岭直垂而下,河峪密布,冲积出了一片肥沃的关中平原,渭河中流,田陇相望,光照充沛,从上古到如今哺育中华文明成长,不仅延续了中华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还成就周秦汉唐闻名于世的绝代风华。更为重要的是这高高的山岭,挡住了西伯利亚北下的寒流、干燥气候与沙尘风暴,让南国一片葱茏,江湖密布,鱼米丰饶,温润宜人,山清水秀。向东则向江淮河洛、华东、华北送去了一河黄壤佳水,滋养了皇皇中华文明。
据此,完全有证据证明,秦岭无论从文化、生态、地理还是政治意义上讲,都是中华大地上永远也不可替代的“民族象征”“精神高地”“中华祖脉”“文明圣山”和“世界龙岭”。
远古的秦岭
沧海桑田,万古流芳。秦岭东段的嵩山形成于距今约29亿年前,昆仑山则形成于约8亿年前,相比于美洲大陆上的安第斯山脉和欧洲大陆上的阿尔卑斯山脉形成约在5亿年前,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形成于2亿年前后,秦岭可说是世界最古老的山脉,有着万山之祖的神韵。
早在1951年夏,时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的张伯声教授,无意中在嵩山南麓发现了一处典型的地壳运动留下的“登封群”片麻岩,后经同位素测定,这是距今25亿年前的全球性地壳运动留下的珍稀遗迹,被地学界称为“嵩阳运动”。随后地质专家又在附近发现了18亿年前的“中岳运动”和距今8亿年至5.7亿年前“少林运动”遗迹,这三处地壳运动遗迹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秦岭是全球最古老的山体。
在“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这三次改造之后,于2.5亿年前发生了强大的燕山运动,再加上650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才逐步形成了华山、伏牛山、终南山、太白山等一系列山体,构成了秦岭的主体结构,成为世界名山中唯一一个拥有诸多山间盆地的福地。
据地层探测显示,秦岭南麓汉江流域经过三叠纪末期的造山运动以后,不再受到海侵。发生在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的喜马拉雅运动,使汉江流域整个地面隆升,秦岭、巴山、荆山、大洪山、大别山等均因这次运动而重新上升为高山。经过喜马拉雅运动后,秦岭的地貌基本形成。
秦岭的形成让中华大地从此有了生机,逐步产生人类文明曙光。
1995年在东秦岭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青龙山一带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蛋化石群,覆盖面积达4.2平方公里,据专家考证有5科7属11种,为距今约6700万年至13500万年前晚白垩纪时期的恐龙蛋。是印证东秦岭恐龙兴衰、气候变化、地质变迁的重要证据。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集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而在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发现不久后的1997年5月,专家又在距青龙山70公里的郧县梅铺镇李家沟发现了恐龙骨骼化石。而早在1975年中科院古脊椎所考古工作者在郧县梅铺镇猿人洞发现了3枚人类牙齿化石,其年代距今约80万年—100万年,是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的早期遗址之一。同时,在郧县还发现了距今10万年—20万年的白龙洞猿人和距今5万年的黄龙洞猿人,被定为“郧县人”。
同样,在秦岭南麓汉江上游南岸的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梁山镇的龙岗寺遗址,也在15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比“蓝田人”还早35万年;这里发掘出土旧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3万多件砍砸器、石球、尖状器和刮削器等文物,还与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伴生;在新石器时代大约有15万平方米制陶作坊区、古人类生活区和墓葬区堆积层。在龙岗寺以东50米还发掘出来汉代墓葬群,研究表明是汉水流域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和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址,是亚洲三大旧石器人类文明遗址之一。距龙岗寺不到5公里的汉水支流褒河边,汉台区褒河镇是大禹治水时期分封的褒国,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这更证明了汉水流域是中华文化源头之一。
秦岭南麓的汉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又名夏水。民国著名学者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明确指出了汉水与夏朝的关系:“夏之为名,实因夏水而得。是水或谓之‘夏’。”这里,章太炎认为夏的来历与汉水在三代以前统称为夏或夏水是密不可分的,把汉水作为华夏的母亲河。而居于秦岭以北的华族是北方最早的民族,最后与秦岭以南的夏族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从多处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完全可以证明,秦岭是华夏文明源头,是中华文明圣山。
1994年,中美科学家又在东秦岭黄河北岸山西省垣曲县寨里,发现了众多的世界上最早的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4500万年前的猿类化石“世纪曙猿”,证实了人类的远祖起源于中国东秦岭地区,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
中华文明圣山
远古人“茹毛饮血,人不胜禽兽虫蛇”。5万年前,燧人弇兹氏在昆仑山(祁连山)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之势,是为燧明国。国有大树名燧,钻则起火,故人炮食,铸金作刃,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号为圣人。《太平御览》“燧人夏取枣杏之火”。这是中国最早的人类记录。因之,燧人为三皇之首。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开始熟食,用火制陶,出现了原始文明,万民敬仰。恩格斯说:“摩擦生火超过了蒸汽机的意义,使人从动物中分离出来。”
燧人从此四处游走,其中一支沿黄河水路东迁,北越阴山入燕山,南到太行入山西。著名历史文化学者叶舒宪认为:“位于黄河岸边陕西神木的石岇遗址,距今4300多年,乃是人类由西进入中原的一个例证。”另一支则从昆仑山上下来,进入了渭河的源头,这里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和秦岭的交汇地带,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扼古丝绸之路要道、唐蕃古道要冲。几千年来,这里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道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及伊斯兰文化汇合交融,形成了蕃汉交融、文武相济、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文化格局,呈现了一种雄健豪迈、刚健清新、质朴与华丽俱美的格调,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被誉为秦头渭源伏羲岩。境内出现大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是三大古文化的融汇之地。渭源诗人南岩子有诗曰:“山自昆仑况蜿蜒,籍存鸟鼠说名泉。波扬千里说秦岭,龙变八朝兴长安”。它是中国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和辛店文化。特别是距此不远在丝稠之路上的大地湾遗址7800年前到4500年前连续不断的人类遗迹给这一江渭水带去了文明的曝光。第三支燧人氏则从陇右白龙江、岷江等西部地区进入四川盆地向南国发散。
从渭水之源密集的文化遗存和古老的人类遗迹,沿渭水和秦岭一路向东走去,渭源的马家窑、天水的大地湾和卦台山、西安的半坡、洛阳仰韶文化、秦岭南麓的龙岗寺和猿人洞遗址、李家村遗址,足以证明中华文明的曝光正是沿渭河秦岭一线发射而出。最近,我再次去昆仑山考察,返回秦岭时一处处古人类遗址,密集地排列在秦岭南北,真切地感受了秦岭文化圣山的奥妙。
10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秦岭以北北首岭生存繁衍,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长安城北的杨官寨已建成了东亚最早的城市,城东半坡村的先民临水而居,揭开了人类在秦岭南北生生不息的历史。
从蓝田县北首岭走来,沿霸水(今灞河)到达华胥镇,这里有20多处新石器遗址,更是华胥国所在地,《太平寰宇记》载:“蓝田有三皇故居,有华胥陵”。今天在骊山上建有女娲宫、人宗庙等,从公王岭的女姓蓝田人,到华胥、女娲,沿灞河一路走来,仿佛一幅母系社会图绘就在古长安周围。由此再延伸到白家村、半坡村、姜寨新石器遗址,人类的文明也从7000年、6000年、5000年过渡,因而这个千山朝宗、万水聚汇之地的秦岭,就是中华文化发祥地。
自从人类进入秦岭南北气候交界带温润的环境,便结束了“茹毛饮血,人不胜禽兽虫蛇”的生活,向着华夏大一统民族融合发展,最终围绕秦岭产生了三皇五帝到如今的灿烂文明。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秦岭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是华夏民族的祖脉。
伴随着夏商历史演变,到了西周,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在长安修建的沣京和镐京,长安一下进入了800多年的东西周的王幾之地。秦时设秦都与秦岭遥遥相对,横扫六国称霸海内外,至西汉初年,刘邦居秦岭深山汉中,突破秦岭定都关中,自此经周秦汉唐的千年帝都,长安城一下成为了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自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长安镐京建立西周到公元908年唐朝灭亡,秦岭庇护下的长安共有16个朝代上千年帝都的99位皇帝叱咤风云,在秦岭护荫下称王称霸,可以说“长安自古帝王都”。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就成为世界东方文明的中心,万邦来朝,各国敬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一时间东至秦岭西至罗马的亚欧大陆上车辚辚,马萧萧,使节不断。一个城、一座山在人类历史上竟有如此威仪,世界独一无二。
走进长安,南有秦岭的高峻可靠,又有这岭这山孕育的渭河滋养,更有四关险阻的呵护,中有八百里秦川富绕供给,其势其胜其形,中国唯一,世界独有。西周时,已建有丰镐二城,春秋战国时又有崇毫、杜林等城市群,唐代之后,中国都城虽然迁出了长安,但却经历了宋元明清四朝外族的入侵和长期饱受动荡不安的蹂躏。难道长安古来就有王城根脉厚重渊源,还是山水地理最佳选择?这且不谈,先看看明朝皇帝朱元璋对长安的钟情吧!
1369年洪武二年,朱元璋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将长安名字首次更名为西安,花重金修建了西安城墙,以备陪都。
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对于南京作为国都不甚满意,一直心怀迁都之意,他和太子朱标最钟意的迁都之选正是秦岭护佑下的长安。
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因都城南京偏南一隅,受北方民族威胁而鞭长莫及,明朝监察御史胡子祺上书:“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极力要求建都长安。朱元璋顿时心动,但不形言表。经过仔细考虑后,他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并告谕天下:“天下山川,惟秦中号为险固,向命汝弟(指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分封其地,已十余年,汝可一游,以省观风俗,慰劳秦民。”就已着手解决都城偏南无险可守的问题,打算迁都关中。
太子朱标不敢怠慢,来到长安,详细考察了长安和洛阳两座城市,进行认真比较两地民情、物产、形胜后,即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将长安作为明朝的国都推荐给父皇,他汇报道:长安作为最为国人仰慕的汉唐国都,王者气象独步天下、无可匹敌。一个大胆的迁都计划正在进行。
然而世事难料,太子朱标回南京后第二年突然病逝。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
然而,朱元璋时时惦念着长安,传说他常常梦见北方王气上升,长安潜龙涌动,就传令在长安城中修建钟楼,以镇其地。但钟声不济,潜龙仍动,他又下令修建鼓楼,钟鼓齐鸣,才稍有安心。
当年底,朱元璋还无可奈何亲自撰写了《祀灶文》:“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维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其心其情倒也真切。
此后不久,朱元璋也郁郁而终,当皇位传于燕王朱棣时,他强行将国都迁往北平。不知是形势所趋,还是山水地理风脉所致,明末,李自成终于率军攻破秦岭,捣垮了明朝的政权,进入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从长安出师攻灭了明朝。
因此,就有“秦中自古帝王州”之称。
中国的绿心
走进秦岭,山高水长。这里是动物古北界和东洋界的接合部,交汇了东北、华北、蒙新、青藏、西南、华中和华南等动物区系成分,是我国北方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秦岭四宝”至今悠然繁衍在这南北动植物交汇之地,是世界生态生物史上的奇迹。这里还遗留有植物活化石的杜仲、银杏、红豆杉等多种珍稀植物,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
秦岭无论作为陆地生态系统还是其最原始的历史地理风貌,一直发挥着维持生态平衡的无可代替的作用和人文历史价值。因此,秦岭地区的林木作为西部乃至中国生态系统的屏障及重要的自然环境基石,肩负着保护环境与维系生态平衡的双重使命。
秦岭,不仅仅是地理人文意义上的中华祖脉,而且是保持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和长治久安的文化圣山。
她地处中国腹地,地跨甘肃、四川、陕西、重庆、河南、湖北六省市,傲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中心,是中国大陆核心地带,西接青藏高原,东连华北平原;双手挽着南方、北方,一肩挑着长江、黄河;横跨中国三大地理阶梯,纵跃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5个气候带,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地理位置无与伦比。秦岭山连山、岭连岭,博通东西,是和合南北的地理枢纽与人文荟萃之地。
走进秦岭,看那一坡又一坡的葱茏绿树浸染成的那一抹风景,从地图上看去,正是中国的绿心、世界的绿肺,是中华民族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