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4日
历时性与共时性视野里的汉唐美术交流 ——评《形象的趋同与内涵的嬗 变——汉唐中外美术交流研究》
○ 田 熠


  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中国》中首次对丝绸之路进行命名,并将起点定位在中国西安。随着2023年9月7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成功举办,距“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已有十周年。中国与中亚、西亚地区的交流日益深入,文化呈现出多元互促、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人文交流大局面。在此大背景下,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常艳副教授的著作《形象的趋同与内涵的嬗变——汉唐中外美术交流研究》经过多年的磨砺终于出版。
  该书借助交流后的“结果”,采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方式,以区域与国别的研究视角对汉唐时代不同主题艺术交流,以及中唐时代后续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丝绸之路为中原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注入新的血液。汉唐时期的珠饰品、陶瓷、画像石以及丝织纹等类型的艺术遗产不仅在造型上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态势,在文化内涵上也融合了新鲜内容。陕北绥德县延家岔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出现大量大角鹿与祥云纹,与游牧民族文化特征较为相似。将鹿角表达为庞大的卷云纹造型特征是西亚、中亚以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常见造型。在题材上陕北汉画像石中工匠也表现了大量草原狩猎的场面,并将草原游牧民族特点与汉代中原地区神仙思想相融合。唐代丝织工艺家窦师纶的“陵阳公样”对中亚纹样和中原吉祥图案进行融合,在图案元素和样式上结合了中亚地区喜爱狮子、大角羊、鹿、联珠纹等,在题材上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鸟”“羊”“龙”与牡丹花、柿蒂花作为团窠的主体造型,并将其内涵转变为中原吉祥寓意。该纹样正是窦师纶在波斯纹样的基础上创造的。
  同时,在丝绸之路的带动下,中原文化对中亚、西亚艺术也有深刻影响。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阿夫罗夏伯(Afrosiyob-Samarqand)大使厅壁画中北墙的右侧绘有唐朝皇帝狩猎,左侧绘有皇后水上出行的场景,极大程度上证明唐文化在中亚地区的重要地位。在大使殿西壁壁画中,还发现了手持茧状物、生丝、白绢的唐代三位使臣,推测可能表达了中国缫丝技术在中亚的传播场景。
  总之,该书研究的七个专题内容自成体系又相互紧密关联,在宏观的视角下深入探讨具体问题,在分析不同区域遗产的艺术特征之后梳理整体发展脉络,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又有创新之处。对于深刻解读中国汉唐时代美术的多样性,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脉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