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7日
文化陕西
陕北方言月饼引热议 传统文化需创新表达


  每逢中秋临近,总有心灵手巧的人在小小的月饼上不断创造出“新花样”。今年,一位80后陕北小伙在月饼表面的吉祥话上面做文章,自创了“陕北方言月饼”,随后迅速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而这些印有“局劲”“栓正”“抗硬”的陕北风月饼,不仅引来广大网友兴致勃勃地转发讨论,也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
  热爱陕北文化米脂小伙自创方言月饼
  这位制作出陕北方言月饼的小伙高建来自榆林米脂,自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目前已从事家装行业15年。跟食品行业八竿子打不着的他,为何自创方言月饼呢?原来,大学学习计算机的他,一直对设计特别感兴趣,没事就琢磨着设计图案、logo等。工作以后,他发现逢年过节走亲访友送的特产,大都是单一的原材料产品,或是单一的食品,缺少对文化的传递和与艺术的融合。“如何利用文化赋能,为乡村振兴发挥自己的一点力量”是高建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的审美也在进步。拿美食来说,人们现在不光要求口感要好,还希望在形状上、搭配上、艺术融合性上都有所提升。基于这种情况,我今年尝试着把陕北美食和特产在深加工、文化传递等方面做一些创新,于是便有了这款方言月饼。”
  “因为今年我只是尝试着摸索,所以只生产了五六百盒,量不大。”高建告诉记者。记者在他家看到了这款独特的方言月饼,礼盒外印有“乐享中秋”四个大字,右上方有“窑洞味到”剪纸字样的logo,下面印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全文。一盒有8块月饼,分红枣枣泥、五仁腰果两种味道,6块月饼印有“局劲”“栓正”“抗硬”字样,另外2块印有“窑洞味到”字样。
  高建介绍,“局劲、栓正、抗硬”是陕北方言中赞美、夸奖别人美好品德最具代表性的词,希望通过月饼,在中秋把这些美好的祝福送给他人。尤其是送给那些离开家乡的陕北人,希望他们在异地他乡度过中秋的时候,看到家乡的方言月饼,回想起更多家的温暖。
  西影厂著名导演何志铭就是这样一位“游子”,他在偶然间看到陕北方言月饼,第一时间便转发朋友圈,并配文“给创意陕北方言月饼后生助力”。何志铭告诉记者:“民以食为天,吃是中国老百姓的头等大事。把月饼和方言结合起来,能想出这种创意的年轻人是脱离俗气、有智慧的人。月饼上选取的这六个字也能很好地代表陕北文化的特点。我平时住在西安城里面,想的最多的就是家乡的方言。它是一种乡愁,是一种寄托。方言在,家就在。”
  “品方言月饼,忆儿时味道。吃局劲抗硬,思栓正人生。”这是高建为方言月饼设计的宣传语。他尝试在朋友圈和抖音等平台发布了陕北方言月饼的图片和视频,很快引来网友们的热情反馈。“太棒了”“赞”是留言中出现最多的字眼,还有不少人好奇咨询如何购买。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说:“真正的陕北月饼馅是芝麻,不是五仁,把老祖宗的月饼味道丢了。”对此,高建表示会以平常心看待大家的批评,网友的观点自有他的道理,但自己不会因外界改变发扬陕北文化、传播陕北方言的初心。
  深挖地方文化内涵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陕北方言月饼的出现,不仅为广大网友的中秋节带来一阵陕北旋风,也引起了相关文化研究者的注意。陕北文化学者、陕北方言专家、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北民谚”省级传承人王建领就对陕北方言月饼的出现“感到温馨且欣慰”。
  王建领曾耗费数年专注于陕北方言、陕北文化的研究、解读、整理、写作,著成《陕西方言集成》《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增订版)》等。他进一步介绍了月饼上这些陕北方言的含义:“局劲”“栓正”“抗硬”都是与“给力”相近的形容词,“局劲”更多的是表达酣畅淋漓、解馋感,“栓正”更多的是赏心悦目感,“抗硬”更多的是功夫了得、货真价实之意。
  王建领告诉记者:“提起陕北文化,人们很容易想到信天游、说书、道情……其实,这些都是以陕北方言为基础的。陕北方言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社会生活的体现、是文化艺术的体现。”他高兴地表示:“寄托团圆愿景的月饼,与乡音乡韵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份能够打动人心的淡淡的乡愁。”
  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当前面临着与传统文化同样的命运。随着城镇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加剧,方言与大众的渐行渐远或许是趋势,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已很少说方言。如何让方言文化融入现代生活,进而保护方言、保护与方言相伴相生的特色传统文化,王建领提出几点建议:
  传统文化要想融入现代,真正走进人们生活,首先要去伪存真,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概念化地全盘接受。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要立于不败、续写辉煌,还得靠自身的魅力和穿透力。比如非遗,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技术、品相,更要深挖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再比如方言,我们习惯站在所谓文化制高点上俯视指点其俗话土语,殊不知像陕北方言“胡搅胡汉搅汉”(胡汉混处,寓意混杂不清),“吴越之仇”(你死我活、矛盾不可调和),“周赧王”(揽闲事办不了事),每一句方言,往往背后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重要史实、重要人物。当我们把优秀传统文化系统性地介绍给大众,年轻一代不但会接受,更会自觉传承。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