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22日
走近中华文明
漫谈耀州窑青瓷
○ 秦陇华
青釉刻花牡丹纹执壶

青釉刻花五足炉

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犹如一支饱蘸墨彩的画笔,在山川大地之间蜿蜒走笔,勾勒出了一幅亘古至今、壮丽宏伟的长卷。当我们攀上秦岭之巅,举目北望,越过八百里关中平原,深入地处莽莽渭北高原腹地、潺潺漆水河畔的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时,不禁浮想联翩:这一座山间的古老小镇,如何成为宋代北方青瓷著名产地呢?
  耀州窑遗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产地之一,与定窑、钧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并称为“宋代六大窑系”。这里在唐代初期陶瓷业已具规模,五代逐步成熟,至北宋达鼎盛时期,中心窑场在今王益区黄堡镇沿河两岸,元明两代趋于衰落,窑场逐步搬迁到周边玉华、立地坡、上店和陈炉等地。铜川市旧称同官县,宋代时归耀州管辖,加之陶瓷汇聚于此销售,故所产瓷器被称作耀州瓷。
  一件优质的产品背后必然蕴涵着深厚文化,要了解它的产生、发展和兴盛的规律,就要起身离开喧嚣的舞台,绕过绚丽灯光,穿过层层帷幕,寻找其幕后寂静博大的文化渊源。
  古代我国的“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后三者都成熟于宋代,人们认为它们是这个时期发展的标志物。然而,翻阅史书,欣赏瓷器,触摸历史的温度和脉搏,似乎千年而下,发展到极端之美的青瓷,应该最符合宋代的气质和底蕴。
  手持一杯清茶,低头轻呷,举目端详博古架上温润如玉的青瓷釉面,慢慢品味,脑海中自然会想到温文尔雅、仁慈宽厚的宋代皇帝。作为草根起家的宋太祖赵匡胤,没有大肆屠杀建国功臣。他在酒桌上与共同打天下的兄弟,勾肩搭背,推杯换盏,酒酣耳热之时,口吐良言,规劝众人,取得“释酒解兵权”的效果。如此君臣皆大欢喜的结局,岂不美哉、善哉!同样,宋仁宗赵祯也是性情随和,大度宽容。有一次,黑脸大臣包拯上朝谏言,由于说得情绪过激,嘴里唾沫星子飞溅到了仁宗的脸上。赵祯没有龙颜大怒,一边用衣袖擦脸,一边和气地说,你继续讲,讲得好!
  放下茶托,取下架上青瓷尊,抚摸着坚硬细腻的胎质,细细感受,心中想到沉雄豪迈、刚毅勇烈的宋代将相和黎民。名将岳飞所作《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儒将辛弃疾所题《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作者的一腔浩然正气。最能表现出宋人气节的要数今广东江门曾发生的“崖山之战”。1279年3月,在元军重重包围下,丞相陆秀夫见突围无望,便背负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岸边十多万军民目睹此壮烈情景,大为悲恸感伤,为了尊严,他们纷纷跳海,宁愿自杀,也不受辱!
  宋代,皇权的宽容,将相的有为,百姓的气节,这些似乎无可名状,无法触及的精神,催熟了青涩的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也迎来了青瓷的巅峰。
  宋代推行新兴的租佃制等政策,让农民对封建地主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大量自由劳动力进入手工业和商业领域,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汉,未有若今之盛者”的局面。在此大背景下,耀州窑跨入了鼎盛期。窑场在制瓷工艺上进行革新和升级,生产规模也空前扩大。随之耀州青瓷烧造步入高潮,产品数量、类别和品种,跃居诸窑之首。
   宋代制瓷作坊遗址
  1984年,漆水畔出土了一组保存完整的宋代制瓷作坊。从其布局可看出,耀州瓷从原料的加工、练泥、成型、修坯、印花装饰,到晾坯、施釉,制瓷的全部工艺流程,是北宋“十里窑场”瓷业繁荣景象的缩影。
  作坊由大小并列两间工作室构成,为半地穴券式窑洞,房间地基先挖出3米多深的长方形地穴,再用石块砌筑穴壁基础。其上用废匣钵片交错垒筑至地面,地面之上用青砖错缝砌券成为拱顶,两室内有序地放置着各种设施器物。
  北边工作室:
  水缸,放在门口石砌台阶的下边,出门即是河水,取水十分方便。
  石臼,敛口深腹双耳,直径60厘米,用作粉碎加工细质原料。
  练泥池,紧挨北墙,两个砖石铺成的池子,边沿用竖砖包砌。池子低于室内地面,作业时窑工用脚反复踏踩池中的坩泥。
  工作台,位于室后部,用石板和条石铺成,长5米、宽2.5米。台上设置转轮,遗留有修坯工具和印花陶范。
  南边工作室:
  烘坯火炕,高出地面23厘米,长方形的炕面用石板和耐火砖铺砌。平日成型好的湿坯在室外晾晒。遇到下雨或降温,就用室内的火炕烘干。
  盛放釉浆灰陶缸,位于火炕对面,并列放置3口高1米、口径90厘米的灰陶缸,是专为盛放釉浆的,至今缸内还残留已干的釉药。瓶、罐、坛等深腹的坯件,直接浸入釉浆中然后取出,坯体表层便挂上了釉。
  施釉设备,有一口无底灰陶缸,缸体座放在一面中心带凹孔的石盘上,凹孔可立转轴,轴顶部再置轮盘。施釉时将坯体放在轮盘上,舀釉倾入坯体中央,由于轮盘转动时的离心力作用,釉浆会均匀地散开,多余的釉浆则飞溅到坯外,这样坯体便附上一层薄厚适当的釉汁,这种轮釉方法最适用于盘碟等扁平的器物。
  离开北宋制瓷作坊遗址,在黄堡镇街头巷尾、山间河畔,采花追日,信步漫游,会路过安阳堡、黑池塬、孟姜塬等古风犹存的村庄,见到硙子河边几个侧卧的旧磨盘、石础或石臼。如果路遇槐树下口含旱烟袋的几位老农,打声招呼,趷蹴下来,谝起闲传,谈及往事,他们会慢悠悠地讲述几段当地故事。
  旧时,黄堡镇西南面有一条蜿蜒的山沟。古代窑工推着独轮车、架子车,驾着骡马车,长年累月在沟里采挖黄色坩土,往返山径被碾出深浅不一的车辙印。这里曾是耀州窑场原料的主要开采地,人称土黄沟。
  今铜川市第四中学院内,曾有一处古人修建的大型生产设备。这是一个畜力石碾槽,用来碾组接砌成,中心有固定连动碾轮柄的中柱,旁边有巨大的石碾轮。如今,这套设备被复原在耀州窑博物馆,供游人参观欣赏。
  原铜川市水泥厂附近有一所中学,叫宜池中学。这里曾是一片临水的低洼地,是古代制备泥料的场所,称为“泥池”。如今宜池之名,为读音之讹变。
  黄堡镇自古生产煤炭,周边散布着多处窑窠。古代我国的陶瓷产业,大多以柴火为燃料。耀州窑考古发现在五代末至北宋时,这里已经开始用煤炭作为制瓷的燃料。
  宋初漆水畔的“十里窑场”,遍布着烧瓷的馒头窑。此窑由炉门、火膛、窑室、烟囱等部分组成,在生土层掏挖修制或以坯、砖砌筑而成。因为燃料由草木改为煤炭,火膛内增设炉栅,炉栅下有落灰坑,并加强了通风设施。馒头窑容易控制升降温速度,保温性能好,适于焙烧胎体较厚、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
  作坊里成型的流水线,经过革新的拉坯轮制工具,修建大型石碾粉碎槽,坩土深加工的泥池和陶缸,地下蕴藏丰富的煤炭,与之相应的窑炉结构改进,等等。这一系列的变革,为耀州窑烧造大量胎细釉润的青瓷,提供了先进技术和物质基础。
  青瓷,是我国古代瓷器中最古老的品种。它是以高岭土作胎,器表施以含有二价铁元素的石灰釉,在1200益以上的高温还原焰中烧成,以青绿色为主色调的传统瓷器。商、周时期,我国就烧造出了原始青瓷器。东汉晚期,青瓷烧造工艺成熟。三国吴和西晋,青瓷烧制水平迅速提高。唐代全国瓷器生产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即形成以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南北对峙的形势。
  随着瓷艺的广泛传播,青瓷技艺从沿海江浙逐步流传到西北内地。到宋代时,耀州青瓷烧制日臻高超,所烧瓷器物种类繁多,造型精巧秀美,瓷釉晶莹温润,刻花印花工艺独特,纹样图案丰富华丽,开始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名扬天下,成为北方青瓷的翘楚。
  青瓷代表作品
  青釉刻花牡丹纹执壶:通高25.4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8.8厘米。釉色青绿,灰胎质细,釉面匀净,喇叭形口,束颈折肩,桶形长腹,圈足外撇。肩颈之间粘贴环形耳,腹刻牡丹花纹,耳外贴扁平状云头饰。
  青釉刻花五足炉:通高12厘米,口径8.6厘米,沿径18.6厘米。熏香用具,釉呈橄榄绿,灰胎质细,釉层均匀,直口宽沿,筒腹平底,五兽面形足,足端外撇。沿面、外腹刻扇折纹,五足呈兽面兽爪形,模制而成贴于炉腹壁下方。
  青釉刻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通高30.5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8.8厘米。小口圆唇,卷沿短颈,折肩长腹。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釉面光亮。瓶肩与下腹装饰双层刻花尖瓣状覆仰莲瓣纹,腹部为主体纹饰刻缠枝牡丹纹。
  青瓷溯源
  当欣赏这些美不可言的青瓷时,我们总会产生追溯渊源的疑问,耀州青瓷最初技艺来自何方?
  刻立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的《德应侯碑》,记述了宋熙宁年间耀州窑的发展史以及制瓷、烧成的工艺技术,黄堡镇的自然环境,居民的从业结构,陶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方面内容。特别提到“载柏翁者,晋永和中有寿人耳,名林……”记载了一位叫柏林的老者,来到黄堡,教授当地人制瓷技艺的史实。后世的人们从年号等因素推测,他可能来自当时青瓷的主产区浙江。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禚振西先生认为,越窑是耀州窑的“母亲窑”,柏林很可能就是从越窑请来的技师。
  禚先生的论断,有实物可以印证。1995年,在耀州窑遗址出土了一件北宋青釉印花铭文盏。它是件婚礼上的嫁妆瓷,器内壁模印有缠枝莲花,花间有纷飞蝴蝶。器内底心及上部印有四字楷书铭文“同伴合着”。盏里印纹缠枝莲花,其枝叶连绵不断,含有“生生不息”“子嗣众多”之意。欢快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东晋时期,会稽郡曹娥江畔流传的“梁祝化蝶”的爱情故事,也会联想到耀州窑与浙江越窑青瓷之间的血缘关系。
  2019年,在浙江杭州召开的考古工作年度盘点大会上,一件出土于萧山黄家河墓群的西晋“青瓷双鱼洗”引人注目。它是古代女儿出嫁时的陪嫁品,是姑娘的洗脸盆。这件文物器内双鱼纹头向相同,鱼体相对,鱼口间以单线连接,呈波浪形,最后汇成一个爱心。鱼纹,是多子的象征,又谐音“裕”,寓意夫妻二人婚后,子孙满堂,生活富裕。
  耀瓷的蝴蝶,在天上飞舞,越瓷的鱼儿,在水中嬉戏。两个不同灵物,隔着大河长江、重重大山,可是两者的构思意境却如此相同。千丝万缕的两地青瓷缘分是无法分割的,虽然时光掩埋了往来痕迹,但是总能在一盏一盆中看到历史的印记。
  凡事都有因果,陶瓷传承也是如此。但是越窑与耀州窑之间有三个明显区别:一是烧制方式,北方无法像南方那样依山坡筑龙窑,所以耀州窑采用马蹄形的馒头窑,并以煤为主要燃料,是陶瓷史上首家用煤烧瓷的窑场。二是窑具运用,耀州窑在应用越窑匣钵装烧方法的基础上,加入三角形支垫,提高了产品的完美性和质量。三是装饰风格,越窑瓷器纹饰以手工刻划为主,线条随意,图案简洁;耀州窑瓷器纹饰多用模印和剔刻,模印图案规正繁复,剔刻图案立体感强。到了五代时期,耀州窑还发明了天青釉。南北瓷艺技术的巧妙融合,加之掺入西北文化风格,使耀州窑成为北方青瓷的名窑。
  写到这里,耀州青瓷的故事粗略地讲述完了,但是似乎少讲了一个关键点,也是最后一步:点睛。
  宋代历史似乎很乱,开国建在五代的乱局上,建国后与北方契丹族的辽国、西北方党项族的西夏,三国并立,战乱不息。内部也不消停,方腊、宋江率众揭竿而起,“风风火火闯九州”。形势稍有好转,女真族完颜氏建立的金国攻下汴梁,俘虏徽钦二帝,北宋灭亡……教科书中定位宋代也是“积贫积弱”,仿佛这就是其历史的全部。事实并非如此,陈寅恪先生曾言: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天子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朝野内外有相对宽松的人文气氛,各种文化思想自由生长。它渗透到手中,使绘画丰富精致,书法奇秀隽永,瓷器登峰造极;渗透到大脑,天南海北的精神巨匠相继现身,潜心研究,相互争辩,便有了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最终产生了集大成的理学大师朱熹。
  朱熹的理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人心有了私欲,就会危殆,而道心是天理,所以才会精致,每个人都要节制物质生活欲望。宋皇室信奉佛教禅宗,追求心性本净,强调“无念”,做到在与日常事物接触时,心境平静内敛,不受外界的影响。帝王和文人的思想表率,导致上行下效,整个社会阶层流行参禅悟道之风,追求一种典雅、含蓄、精致和秀逸的人生风格。
  换个角度来说,以往唐三彩的艳丽、黑瓷的深邃、白瓷的光洁,这些一时才俊已是过眼云烟,只有纯净的青瓷,才能得到宋人的垂青,他们不喜欢鲜明热辣的形象,一心向往返璞归真的心境,将青瓷化身成自我的信念、理想和高度净化能力。至此,一种工艺技术和一股文化思潮,因时代而迎面相遇,互为爱慕,相互依附融合在一体,诞生了其集合体——青瓷。
  温和帝王营造出晴朗天空,能工巧匠塑造出矫健龙身,士大夫扶正冠冕,手持朱笔,提衣挽袖,轻履慢步,上前轻轻点睛。霎时一条巨龙腾飞而起,横空在天,鳞片闪闪,照耀着华夏大地上日益兴旺的耀州窑、定窑、钧窑、磁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
  (作者系铜川市王益区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