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5日
陕西省第十届艺术节
话剧《面皮》:展现宝鸡40余年城乡巨变
    话剧《面皮》彩排现场



  9月12日晚,由宝鸡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宝鸡市艺术剧院创排的本土原创话剧《面皮》亮相铜川市工人文化宫,参加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的角逐。演出前夕,记者探班《面皮》彩排现场,了解这部作品台前幕后的故事。
  一家三代人的“面皮”缘
  9月11日,采访团一行来到铜川市工人文化宫观摩《面皮》彩排。伴随着手扶拖拉机的“突突突”声,瞬间将大家拉回到上世纪70年代宝鸡农村地区。王让过,“解元村”庄稼汉,鳏夫,有一儿一女,善做擀面皮。为生存,他做面皮、卖面皮,最终因卖面皮受牵连离世,时年五十多岁。临终前,王让过将祖传制作面皮的秘方留给了本村队长夫妇,希望儿子王红强能继承这门手艺。在队长夫妇的帮持下,王红强子承父业,他和媳妇孙海棠坚持20多年做面皮、卖面皮,供两个儿子考上大学。后来儿子们回乡创业,开展电子商务在网上卖面皮,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一家几代人在时代大潮中通过奋斗与坚守,把一盘小小的擀面皮,做成了当地的支柱“大”产业。
  《面皮》是一部西府风味浓郁的方言话剧,追随着一户人家的命运变迁,以宝鸡传统小吃面皮为线索,通过130分钟的故事浓缩了改革开放40余年来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历程,全景式展现了宝鸡农村的巨大变化。这是一幅西部农村变迁的时代画卷,是一曲民营经济发展的奋斗之歌,是一部弘扬秦人自强不息的史诗。
  该剧剧本由宝鸡市艺术剧院编剧张骥历时5年创作完成,以宝鸡市艺术剧院为班底,特邀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涛任总导演,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吴京安饰演村长,还邀请了多名国内著名演员和舞美、音乐制作团队加盟助阵,带动本地院团和演员成长成才。2023年2月正式启动创排,8月30日在宝鸡大剧院首演,收获众多好评。
  著名文艺评论家胡安忍赞扬该剧:依托面皮小题材,描写底层民众的生活日常,十分地接地气。这种极为暖心的与观众进行心灵对话的作品,似乎很少见了。唯其少见,便显得极为珍贵。作品为普通小人物立传,也没有惯常那种人为地设置贯穿始终矛盾冲突的雕琢印痕,而是在自然而然的碎片化的人际关系中显现一代又一代人物的性格,这便使得剧情与实际生活的本来面貌更为贴近。
  主创解析“小题材 大情怀”
  《面皮》中掺杂了大量琐碎日常的农村生活情景,并融入西府方言以及关中俚语,这部戏无论是在市里、省上乃至全国演出,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寻找到自己或祖辈生活过的影子。这种穿越时间和跨越地域的共通性,与众主创的努力和付出是分不开的。
  编剧张骥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宝鸡人,他对宝鸡的老城区、老故事有着执着的爱好。2017年,他生出要为“宝鸡的擀面皮”写一个剧本的想法,于是经常去周边村里逛,拉起人就谝,了解到许多真实发生在村里的故事。2022年年初,剧本初见雏形,后来也得到文旅局领导们的支持和帮助,为这部剧争取到了专项资金扶持。后来邀请了姜涛导演和吴京安、杨柳加盟。谈及创作中的难点,张骥表示,主要难在它跨越了45年,“这45年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改革开放至今已45年,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以及现在完全是两种状态,小时候根本不敢想象今天的生活,但是导演将这段跨度巨大的时代变迁最终呈现在舞台上了。”张骥认为,这部作品的核心并不是给观众展现面皮的制作工艺或秘制配方,而是改革开放政策给城乡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变,这才是最能引发观众共鸣的。
  “小题材 大情怀”是根植于《面皮》的创作理念和精神内核。导演姜涛谦虚地称自己的工作是舞台形象的“接生婆”,导演首先要理解这部作品的文学内涵、思想内涵和历史内涵,之后再去进行舞台创作。姜涛介绍,这部戏在舞台中央矗立着一个巨大的仿佛年轮的转盘,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背景里多次出现的大树则代表着每一个中国人心底最深处的根脉,是中华文明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具象表达。整部剧里陆续出现了5个不同的门楼,它们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翻新,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45年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老戏骨吴京安在《面皮》中饰演全剧的灵魂人物——队长,“这部戏里我虽然饰演的是一位小人物,导演姜涛却给了我信马游缰般的创作空间,我也把自己那点‘玩意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形成了大家看到的这么一个形象。我觉得一个好的剧本是有根基的,经过导演的二度创作,第一次联排我只用了13天就把这部戏排出来,我当时被宝鸡市艺术剧院的几位话剧演员所感动,他们的表演是真挚的、质朴的,演员最大的技巧就是真诚,他们全都做到了。”对于18岁就离开故乡西安外出打拼的吴京安来说,这次回家乡演戏,“我的每一根神经都能调动起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擀面皮”是宝鸡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不仅是宝鸡人的成长记忆,也让不少外地人因为这个味道而记住宝鸡,更让宝鸡的一些老百姓闯了路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赢得“面子”。该剧出品人、宝鸡市艺术剧院院长杨兰表示:“观看《面皮》,其实就是看宝鸡人的奋斗史、创业史。下一步,我们力争将话剧《面皮》打造成为宣传宝鸡地方特色和非遗文化的名片和品牌项目。”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青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