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3日
走近中华文明
“窑洞银行”奏鸣曲
○ 杨 军
    陕甘宁边区银行(窑洞银行)外景    杨军 摄

    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的拾圆面额货币    杨军 摄

    某银行员工在边区银行纪念馆开展团建活动    王伟男 摄

  我是随着激越而开阔的信天游走进陕北的。是谁在唱这首歌?
  “山蛋蛋开花背洼洼红,有那些心思你搁在心中”。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这歌声,旋律奔放,荡气回肠,是“窑洞银行”最好的写照。
  “窑洞银行”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她如同高原上的一片红云,曾经叱咤风云惊艳了时光,像奏鸣曲在历史绵延的山脉中久久回响。
  第一乐章:战地银花
  “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于1937年10月。1941年11月7日,陕甘宁边区银行办公大楼成功落成,边区军民亲切地称她为‘窑洞银行’。”边区银行纪念馆讲解员小谢绘声绘色的讲述,把我带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
  小谢介绍说,这幢窑洞式的建筑,建筑风格十分别致,它是现代建筑与我国北方传统窑洞相结合的产物,整个大楼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楼房建筑与延安民间窑洞建筑相结合,它不用钢材,也没有水泥,而是用石头砌成。大楼前看是楼,后看是房,上有礼堂,下有窑洞,别具一格,20多孔窑洞浑然一体。拱券的花饰及拱间的壁柱、墙面与中空的拱廊、地面铺陈,全然一派西北窑洞的建筑风格。
  站在“窑洞银行”前,我思绪万千。昨夜的一场大雨,把天空洗得瓦蓝瓦蓝,黄土高原在清亮的蓝天下,显得格外夺目,陕甘宁边区银行大楼的正中央,楼顶上一面鲜艳的红旗迎风招展。阳光照壁的光影印证着曾经的风华岁月,坚固典雅的建筑记载着昔日的金融辉煌!
  陕甘宁边区银行是抗战时期全国第一家抗日根据地银行,是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银行,陕甘宁边区银行的窑洞大楼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金融中心。
  望着眼前的“窑洞银行”,我想起山上那满坡红色的花朵。山蛋蛋在陕北也称为山丹丹,也许,是上苍觉得陕北黄土大地太过寂寞,于是布下了一片片山丹丹,花开花落,点缀着苍凉的高原。在连绵起伏的塬峁梁壑之上,浓浓的胭脂色,给黄土大地染上一层绚烂的红,传达出一种大自然的活力。
  抗日战争期间,这个奇特的银行,就在陕北这个“背洼洼”里,悄无声息地生长,支持经济发展,支援抗日前线。陕甘宁边区银行和其分支机构,在黄土高原上,像一片片山丹丹般盛开,映射着边区革命和建设的熠熠光芒!
  讲解员小谢讲起“窑洞银行”的故事如数家珍。
  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伊始,主要任务是支持生产和抗战,是边区经济体系的中枢。1938年陕甘宁边区合作总社与光华书店合并成立光华商店,中央决定将光华商店划归陕甘宁边区银行。边区政府授权边区银行以光华商店资产作保证金,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简称“光华券”,光华券作为法币的辅币,同时流通于边区市场。
  陕甘宁边区银行正式成立后,总行设在延安,同时在绥德、三边、陇东、关中设立分行。到1942年,设立边区银行关中分行,同年,边区银行设立延长、富县、子长、甘泉、志丹、延安县、安塞、延川、固林、延安市文化沟等办事处。
  在艰难中成长,在曲折中发展。陕甘宁边区银行扎根陕北这块沃土,她是苏维埃时期红色金融的直接继承者,她用实际行动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把陕甘宁边区装扮得更加亮丽。
  第二乐章:源头活水
  八十多岁的红色金融史研究专家魏协武,退休前是人民银行的一位干部,他一生致力于边区银行的研究,出版了几十部红色金融专著。提起“窑洞银行”,魏老抑制不住激动地说:“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长征路上的‘扁担银行’、陕甘宁边区的‘窑洞银行’,以及冀南银行也就是‘马背银行’,是中国红色金融最独特的、最有代表意义的三个银行。”
  对“窑洞银行”的研究,魏协武可以说是民间研究第一人,他个人收集的资料,甚至比博物馆还要多。他翻开自己出版的书籍,向我们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时钟拨回到1871年5月28日,在法国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随着几声枪响,巴黎公社最后一批战士倒在了“公社社员墙”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诞生短短两个月后被残酷地镇压了。
  一个月以后,在英国伦敦,一本用英文印成的书《法兰西内战》发行,这部书的作者卡尔·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在总结了巴黎公社失败的惨痛教训后,马克思在他的书中写道:“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银行掌握在公社手中。”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书的导言中也提到:“这会比扣留一万个人质更有价值”。后来的历史学家曾为此扼腕长叹,假若巴黎公社接管了法兰西银行,历史可能将会呈现另外一种走向。
  历史的教训值得借鉴,中国金融事业植根于中国革命的沃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重要命脉,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一路相伴。
  其实,在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前,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就有自己的银行,并独立发行货币。1934年10月,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会在南梁油坊沟建立制币厂,以农民合作银行的名义发行一种“布币”,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油布票”。1935年初,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在延川县永坪石油沟建立财政印钞所,以陕北苏维埃银行的名义发行了纸币和“钢镚”。这些货币,是早期陕甘苏区金融萌芽的见证。
  魏协武老人说,要了解“窑洞银行”,在她的前身还有一个“扁担银行”。那么,让世人惊奇的“扁担银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红军长征的队伍中,有一个“谜”一般的部队,它就是中国工农红军中央纵队第十五大队。这支由上百人组成的特殊编队,他们装备的武器,不是长枪刺刀,而是160多副扁担挑子。肩挑手扛的担子里,载有黄金、白银以及大量的银圆、苏维埃共和国银行印制的纸币。
  在艰难的长征路上,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毛泽民担任这个被称为“扁担银行”的政委。红军走到哪里,国家银行的服务就到哪里。“一张桌子一张床,枯油待旦衣整装”。国家银行工作人员随中央红军每到一地,即设立临时办公点,及时为红军办理业务。先后在贵州遵义的苟坝、黔西州的安龙县等地设立了国家银行的办公场所。“扁担银行”最终守住了苏区金融仅存的火种。
  1935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行作为国家的“红色账簿”,与陕甘晋苏维埃银行重组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这个在当时被风趣地称为“战地银花”的国家银行和红二、红四方面军,红25军的红色金融机构,经过长征的洗礼,与盛开着山丹丹花的陕北高原上的红色金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全新的风貌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第三乐章:踏歌而行
  到过陕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体会,感受最深、最激动人心的就是歌。
  在革命战争年代,唱歌在陕北,是一种盛极一时的风气,部队里唱歌,学校里唱歌,工厂、机关里也都在唱歌。每逢开会,大家是踏着歌声而来,踏着歌声回去,开会之前唱歌,中间休息也唱歌。高亢有力的放声歌唱,是一种集体的抒情,是一种情感的巨大释放。陕北热气腾腾的文艺生活,在歌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山沟沟里到处都是歌声,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青年和有识之士,用歌声表达着他们坚决抗日的心声。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在陕甘宁边区银行,窑洞内外,时常都充盈着激情澎湃的歌声。
  边区银行不仅是为抗战提供长期的财政供给,更重要的是积极为边区人民群众服务,通过金融手段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并保障其经济利益。为了打破敌人封锁,争取金融斗争的胜利,中央决定成立自己印制钞票的“光华印刷厂”。印刷厂厂址设在一个叫“孤魂沟”的山坡上,职工自己打了6孔土窑洞,既是厂房又是宿舍。
  光华印刷厂印制钞票的条件十分艰苦,在仅有的几孔窑洞里,他们安装起了六台石印机和两台铅印号码机,制版、裁切、打号、整点等,由于地方拥挤,他们不得不在院子里搭起了工棚。在艰苦的条件下,按时完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印钞任务。
  在边区银行纪念馆的窑洞里,至今存放着一张珍贵的照片,是朱德总司令来到光华印刷厂观看员工们篮球赛时拍摄的。当时,中央领导非常关心边区货币工作,流传着许多感人故事。据史料记载,毛泽东夸奖雕刻师商伯冲工艺精湛,周恩来托人从重庆买来印刷号码机。印刷厂的工作者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党和军队一起克服困难,共度时艰。
  歌声依然伴随着这些印刷的战士们,这首《光华印刷厂厂歌》,也许可以带我们重回当时的情景。

  乒乒乓,哗啦啦,
  咱们工人在印刷,
  白天不休息,
  夜间还印刷。
  生活活泼,
  生产工作超计划,
  经济战线我们打先锋战,
  把反动派的分裂围困都冲垮,
  团结互助有力量,
  赶走那日寇建设我们的新中华!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这台黑色的沉重的印钞机,被称为“红色金融记忆”。前来参观的人们,都在它跟前驻足。此刻,它默默地放在玻璃窗里,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
  在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引领下,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山东和华中等抗日根据地,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银行机构,成为金融配合人民军队抗击日寇的重要利器,红色金融遍地花香。
  边区银行通过积累资金、发放贷款,支援边区军民发展生产,克服财政困难,他们创造了许多农村贷款工作的好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农贷工作经验,并改编成歌曲进行传唱。
  延安民众剧团的演员们,经常上街演唱的这首《农村贷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
  农村贷款大家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得注意。
  第一反对包办耍私情,民主讨论群众来决定。
  第二贷款数字要公布,区乡负责不许打埋伏。
  第三到期保证要收回,有借有还年年有贷款。
  在陕甘宁边区银行纪念馆里,我们遇到了某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正在搞集体党建活动,他们统一身着整齐得体的藏蓝色职业装,领队小罗打着拍子,集体唱起了这首“贷款歌”。
  小罗告诉我们:“这首歌充分体现了陕甘宁边区银行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德,是革命先辈为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今清廉金融的一面镜子,即使在今天,对银行贷款工作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四乐章:高原红云
  陕甘宁边区银行,位于延安当时最繁华的街道——延安新市场,街道两边设有邮局、粮店、民众剧社等,被称为延安时期的“王府井”。
  近年来,经过城市建设,这里新建成了一批仿古建筑,形成一条小吃商贸餐饮街。我走在大街上,看到路边竖立着众多的文物保护碑,一个、两个,有的好几个排列在一起,自东向西,在不到500米的街道,就有30多块不同的“文保”碑。
  被称作“窑洞银行”的陕甘宁边区银行,是整条街上最“豪华”的建筑,今天,它依然静静地矗立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她昔日的辉煌。在看似风平浪静的外表下,她曾见证了货币战争的风起云涌。
  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为进一步加大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对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并伺机进攻,企图困死共产党,边区金融遭受空前的困难。乌云笼罩在边区上空,边币与法币的斗争异常激烈,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没有货币发行权,就好像一个人自己没有造血的功能,全靠输血保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行。这条主流命脉,决定着边区政府的生死存忘,难道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吗?
  边区政府针锋相对,果断决定边区境内停止使用法币,由边区银行正式发行货币。边区货币的发行,是我党与国民党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金融政策上全面斗争的产物,使边区摆脱了国民政府对其经济命脉的控制,标志着边区经济进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新阶段。陕甘宁边区银行货币的发行,使边区恢复了造血功能,保证自身的新鲜血液畅通无阻。
  边币的发行引起了国民党的极大恐慌。国民党一面偷偷派遣奸商特务乔装成商旅潜入边区,甚至收买社会闲杂人员破坏,以法币或非必需品抛入边区吸收边币;一面又以高价收购法币,盅惑人心,扰乱市场。边区党政军对此极为重视,多次发出训令、快邮代电、万万火急密电等,一再重申畅通边钞、禁用法币的政策和办法,使边币牢固地占领了边区市场。
  也许,在这张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的货币上,我们依稀还能感受到当时的氛围。票面上,陕甘宁边区银行大楼被作为票面的正面图案,这也是最早出现在中国货币上的建筑图案。
  边区银行不仅为抗战提供长期的财政供给,而且为边区人民群众服务,通过金融手段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并保障其经济利益。今天,当我们走在昔日繁华的延安新市场街道上,仰望凤凰山,我们不无惊奇地发现,尽管已经过去近一个世纪,当时的情况和现在有所不同,但即使在今天,我们面对的许多金融问题,昔日都曾经遇到过并成功地实践过。
  如果说今天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来自金融经济领域,许多年以前,党领导下的金融事业,那一段勇于实践、积累经验、科学总结的精彩历史,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迪!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金融作协主席)